無座,臣豈敢入座?於禮不合。」
「仲謀,你以為呢?」
孫權欠身施禮。「陛下面前,一切以陛下為準。」
孫策再次看向劉先。劉先卻堅決地搖搖頭。「不然,禮非為臣所設,陛下亦當依禮。君臣相待以禮,尊卑才能有序。」
孫策又看向孫權。孫權說道:「臣愚昧。」
孫策微微一笑。「既然如此,那就依劉相。來人,為長沙王設座。」
周不疑、張溫立刻過來,一個鋪席,一個設案,又擺上茶水果蔬。孫權入座坐定,劉先這才入座,在孫權下首。孫策靜靜地看著這一切,雖然沒說什麼,心裡卻有了計較。
孫權就國之後,他就不斷收到消息,說孫權與國相劉先不和,屢起衝突。在此之前,長沙國的情況一直很好,劉先這個國相很稱職,治績好,口碑極佳。雖說水份難免,總體應該不會太差。
但兩個當事人都沒有上書,所以真相如何,究竟又是為了什麼發生衝突,孫策並不清楚。今天到達長沙國,在接見長沙國的文武之前,他先將孫權和劉先叫上來問問,也是想先了解一下情況,免得先入為主,流露出傾向,影響其他人的判斷。
看到這一幕,他大概知道原因了。
這個原因不是簡單地說哪個對,哪個不對,而是這兩人理念不同。
劉先是個典型的儒生,什麼事都要先講究合乎禮法,先問能不能做。孫權雖然讀書不少,卻是個務實的人,做事講究實際利益,只問該不該。
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劉先大概也有代天子管教長沙王的意思。整個吳國都知道長沙王與其他宗室不同,要嚴格管教,不能讓他肆意妄為。有些事,天子不方便出面,國相卻可以。何況劉先也是按朝廷制度來做,並非刻意針對孫權,自然理直氣壯,有時候尺度難免嚴苛一些。
而孫權偏偏又是個敏感而強勢的人。在孫策身邊,他有時候都會按捺不住,到吳太后面前抱怨幾句,發發牢騷。如今回到自己的封國,還要受人管,一次兩次也就罷了,三次四次,甚至可能一直如此,他豈能心甘。
如此一來,衝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仲謀,長沙現有多少兵船?」
孫權欠身道:「回陛下,共有將士一萬又三百五十一人,大小戰船一百九十七艘,戰馬三百三十五匹。」
「甲冑齊全嗎?」
孫權猶豫了片刻,有意無意地看了劉先一眼。「不全。共有甲五千五百一十七副,兜鍪一千七百二十五頂。此外,弓弩、刀矛還缺一些,六石以上的重弩一具也無。」
「長沙國沒錢?朕看長沙上計簿,冠於楚州,為這一萬多人備齊甲冑器杖應該不難吧。」
劉先拱手。「陛下,臣有罪。」
孫策笑了。「劉相何罪之有?」
「長沙王在國內徵兵,逾於詔書所限,臣身為國相,既不能阻止匡正,又未上書朝廷,愧對陛下信任,當伏鈇質,以明法典。」
「朕賜長沙王歸國的詔書中沒有限定長沙王徵發的限額吧,長沙王徵兵萬餘,雖然不少,卻算不上逾制,劉相不必如此。」
「陛下雖未明言定額,卻非全無制度可循。依陛下詔書,宗室封於內郡者,不得統兵。故長沙王雖在長沙國內徵兵,卻非制度所允,唯陛下詔書臨時所制。陛下詔書中授長沙王以先鋒之任。先鋒之將,循例不過統兵千餘,最多不可過三千。再加上部曲三百,總數為三千三百人。長沙王部曲乃太后所贈,可不在其例,但逾萬之兵,實在太多,臣不敢如數撥付甲冑器杖。」
他頓了頓,又道:「依律,長沙國武庫存甲不得超過三千,兜鍪不得過千。擅自增加,形同謀逆。」
「一萬多?」吳太后眉心緊蹙,臉上的笑容迅速散去。「你征了這麼兵?」
孫權再拜。「臣也沒想到長沙百姓如此熱情,想來一是先君遺澤尚在,二是陛下新政尚武,是以踴躍從軍,勇於征戰。」
吳太后陰著臉,半天沒說話。
她原本挺高興的。
孫堅征戰一生,在長沙太守任上封侯,她曾在此住過幾年。這次跟著陛下親征,來到長沙,看到不少故
第2514章 知我者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