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將肯定是不行的,其他資歷更老的文官會不服,所以有實無名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名義上是大將軍司馬,實際上關羽到時候管哪幾個州的戰場,後勤軍需軍備全部可以讓諸葛亮慢慢接手,還能幫忙出謀劃策。這也彌補了李素成為中樞宰輔後,無法親自出京獨當一面。
畢竟除非是劉禪那種全權委任的皇帝,否則不可能有丞相親自在外面主持戰爭的。在劉備這種君一代手下,只有外放的大將軍,沒有長期外放的丞相。
丞相最多是遇到滅國之戰、臨時出去幾個月擔任監軍。
這種可能性,李素倒是早就考慮過了,他覺得劉備為了將來更好的「君臣相得」,保護那些老兄弟,應該會把滅國之功平攤一下。
不會讓關羽或者某個具體的將領兼得滅袁紹、曹操、孫策這些諸侯的功勞。而是滅了一個後就雪藏調、改打輔助位,換一個人來立下一次滅國的頭功。
這一點歷史上嬴政和劉秀做得都是比較好的,劉秀基本上不會讓某個名將滅完一個重要諸侯後繼續滅,這樣就不容易功高震主。
嬴政的事跡就更眾所周知了:王翦、蒙恬這些家族要交替著用,每個家族滅兩國,而且父子兄弟各滅一國平坦。另外韓國是內史騰滅的,最後還試圖啟用年輕的李信,不過遇到昌平君投楚敗了,只好再用王翦。鬧得王翦都意識到潛規則慣例被打破了,得求田問舍。
劉邦在這個問題上做得不好,魏趙燕齊楚都是靠韓信滅的,六國里只有一個跟韓信同名的韓王是張良遊說下主動投的,最後搞得大殺功臣。
歷史的教訓該吸取還是要吸取,有條件吸取還不肯吸取的人,也不配統一天下。
反正劉備最好是自己意識到然後吸取,不然李素得設法讓他注意到並吸取。
天下還剩袁曹孫,關羽最終滅一家,李素滅一家,張飛或者趙雲滅一家,這是最不功高震主的規劃。張飛或者趙雲里挑剩下的那個,可以在李素滅的時候當副手,一文一武。
……
李素最後這番思考,凡是能夠說的,李素都跟諸葛亮說了。
哪怕是那些「功高震主」的歷史教訓,李素也是略加包裝當寓言講給諸葛亮,只是拿掉了對劉備的具體建議,只談嬴政、劉邦、劉秀的教訓。
諸葛亮覺得獲益匪淺,哪怕他當靈台令的時候,已經把前二史和東觀漢紀都翻遍了,也沒想到用比較學派的思維視角分析過。
對於李素對他的官職晉升計劃安排,諸葛亮也是完全心服口服,暗下決心按照李師的規劃好好干,將來也要成為青史留名一代賢相。
第二天,李素就帶著諸葛亮入宮覲見,一方面是跟劉備正式敲定對諸葛亮的任命,順便也是了解一下自己離開去華山的這幾天,劉備又有什麼突發的事情需要跟他討論。
因為是私下的會見,其他謀士都不在場,地方就選在了石渠閣,劉備非常隨和,讓李素和諸葛亮都坐著聊。
對諸葛亮的任命,劉備沒有任何異議,聽了李素的建議就直接准了。
而且因為恰好說到了「把諸葛亮派給關羽當參謀」的事兒,劉備順勢說道:
「前日孤找你商議,也是想問問雲長那邊的戰事。前天和大前天,剛好南陽與河東都有奏表抵達。子龍那邊,聽說是不太順利。
袁術本人明明已經撤到汝南了,潁川-南陽之間的撤退路線已經被我軍和袁紹軍會師截斷,翼德正帶著重兵在昆陽跟張郃高覽對峙。
按說雒陽都成了飛地,跟袁術的地盤斷為兩截,被拋棄的雷薄等將領,應該戰意全無、隨時會投降才對。可子龍猛攻伊闕關、太谷關,一時不得攻破。咱在弘農的兵馬,也依然在函谷關外難以進展。
孤和公達也分析了,雷薄等將領怕是得了袁術的授權,條件迫不得已的時候,寧可向袁紹投降。所以孤就想,顧不得雲長在河東那邊船隻暫時不夠的問題了,是不是督促雲長率領少量部隊渡過黃河從小平津上岸,直接逼降雒陽城?這是我軍唯一拿到雒陽的機會了。」
李素眉頭一皺:「能拿到雒陽,固然是好,不過我們之前的預案,不是一貫以穩妥為主麼?雒陽被袁紹搶先勸降,這是很有可
第520章 勝利的陰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