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郭嘉等大才,看完這首詩後,也是默默地擦拭了一把眼角的淚水。
不同於龔自珍先生用這首詩述己,秦耀這首詩,述說的,更多是戰死的,和還活著的晉陽百姓的心聲。
日頭西斜,滿是離別愁意。
揮動馬鞭,一指東方,好像已故之人正在忘川河上,朝著未亡人露出了一個笑容。
仿佛在說:我用我的生命,保衛了我們的家園,活著的你們,要把我那一份也活下去。
原詩本是天涯二字,被秦耀改成了如今百姓心中,亡者往生而去的忘川河,一種是龔老先生自己離開京城,從此天各一方的離愁。
這種,則是人鬼殊途,再難相見的哀傷!
然而,話風一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更是將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一下子給拉了回來。
原詩借用枝頭掉落的紅花,形容自己辭官回鄉,還能化作春天的泥土,為祖國培養下一代。
而在這晉陽,更是那些戰死的勇士,用他們的生命,為下一代保護住了故土,立意更加深遠,也讓在場所有的百姓,深有感觸。
「這……」郭嘉看著哀聲徹天的後方,小臉一白。
劉備抹了一把眼淚:「這八千英靈,雖死,卻依舊在忘川河上,看著我們,他們用生命,保護住了幾十萬人的家園,功在後世,德披後人,還未遠去的英靈啊,請受劉備一拜!」
在劉備這一拜之下,全場的氣氛進入到了一個高潮。
「父親大人,我一定會帶著你的那份心意,好好地活下去的!」
「你們,保護了我們,我們,必將永遠將你們記在心中!」
「父親,您在天之靈看到了嗎?兒子,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我立志,要跟隨主公,掃平亂世,延續你的使命!」
在這種氛圍下,秦耀不為外物所影響,繼續提劍,書寫了他的第三首詩。
軍歌應唱踏燕然,誓滅胡奴出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是秦耀前世的老鄉,革命家徐錫麟先生的《出塞》!
原詩中的軍歌是大刀環,秦耀改成了燕然石勒的竇憲所用的軍歌,也是流行在整個光武建立的東漢時期的軍歌-《馬踏燕然》!
原詩中的玉關(反清為山海關),也改成了雁門關、偏關、寧武關這三關!
全詩很好理解,凸顯出了徐錫麟先生悍不畏死的精神!
然而寫完這首詩後,秦耀劍刃未停,又寫下了一代偉人改自西鄉隆盛詩贈與自己父親的著作!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兩詩,立意相同,言簡意賅,要說前兩首詩,還是秦耀在緬懷戰死沙場的戰士,那這兩首詩,便是贈送給晉陽正在茁壯成長的少年郎們!
男兒,當胸懷天下,志在四方!
哭哭啼啼的,豈是好男兒本色?
果然,在這兩首詩寫完之後,原本涕泗橫流,哀悼亡者的那群少年郎們,他們和郝昭的年齡相仿,一個個從地上站起來,挺直了胸膛。
他們知道,他們的父輩,在天之靈,不願意看到懦弱、沮喪的他們!
他們的父輩,親人,死的有價值,用不著他們這些後人在這裡哭哭啼啼的!
若真記掛他們,不該哭泣,而是該出三關,平胡奴,以血,祭英靈!
郭嘉默默地閉上了雙眼,嘴中喃喃頌唱道:
披鐵甲兮,挎長刀!
與子征戰兮,路漫長!
同敵愾兮,共死生!
與子征戰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兒!
與子征戰兮,歌無畏!
郭嘉喃喃地頌唱著,一旁的劉備等人漸漸地也跟隨他的節奏開始吟唱,乃至身後諸多文武,不斷的往後渲染。
直至全城百姓開始吟唱這首大漢軍歌《馬踏燕然》!
逐漸的,形成了沖天之勢,數十萬人怒吼。
馬踏燕然,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