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絲特下意識的問。
陳強很認真的點了點頭:「當然有關係,在這種政治正確的電影當中,演一個死人,是很容易獲得加分的。」
陳強深知,想要在奧斯卡上拿大獎,僅僅把電影拍好是遠遠不夠的,最關鍵的是這部電影要政治正確,未來的好萊塢電影當中,因為政治正確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更是能數出來一大把。
1990 年到2006 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當中,大約有9部是涉及到政治正確因素的。那個時代奧斯卡獎的政治正確因素還不那麼嚴重,像是《阿甘正傳》、《雨人》、《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角鬥士》等等,有人物的命運探索這種勵志主題,有個人英雄主義主題,有崇尚理想和愛情主題。即便是有的電影充斥著美式英雄主義,但並不缺乏博愛和救贖的精神。
然而從2006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政治正確」出現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200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但如果將裡面的黑人演員換成是白人,如果裡面沒有描述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能夠能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自從《撞車》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後,導演們發現這種政治正確的電影比較容易得獎,於是那些想要衝擊奧斯卡的大導演,紛紛開始拍攝政治正確的電影。
2010年的《拆彈部隊》,在美國僅僅獲得了660萬美金的票房,但是由於這部電影歌頌了駐伊美軍的忠誠、有愛和團結,並且在為美國入侵伊拉克尋找合法性,最終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2011年的《國王的演講》,這個不用多說,題材上百分之百的政治正確,不給獎都對不起英國女王。
2013年的《逃離德黑蘭》,恰好是伊朗核問題鬧的最凶的時候,美國開始大規模的制裁伊朗,並且有要干架的趨勢。這部電影是在暗示美國制裁伊朗的正義性,同時也是在表達伊朗是邪惡的。政治正確到了這種地步,被捧為奧斯卡最佳影片也是正常。
到了2014年,政治正確又回歸到了美國的種族問題,《為奴十二年》這種黑奴題材的電影,擺明了是在討好奧斯卡。
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講的是猥褻兒童;2017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是黑人加同性戀的雙重政治正確;201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講的是種族;到了2019年的《綠皮書》又再次回歸到了黑人題材。以往那種勵志的、英雄的、表現理想的電影已經很難在奧斯卡上拿到大獎,政治正確已經超越了電影對於藝術或者商業的追求。
在1942年,《米尼弗夫人》就是這樣一部徹頭徹尾的「政治正確」電影,在二戰這個特殊的時期,如果奧斯卡評審委員會不將最佳影片頒給《米尼弗夫人》的話,那真的是天理難容了。
至於奧斯卡的個人獎項,一般情況下是所飾演的角色越慘,越容易獲獎。
九十年代的時候,人們曾經調侃,如果拿不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那麼你就試著去演一個傻子吧!
這裡大概是在調侃《雨人》的達斯丁-霍夫曼以及《阿甘正傳》的湯姆-漢克斯。特別是湯姆-漢克斯,那一年有太多優秀的電影,也有過太多演技爆炸的男明星,結果湯姆-漢克斯憑藉著兩個多小時麵攤呆滯的表情,拿下了一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這肯定會讓很多人覺得不服氣。
後來人們漸漸發現,想要在奧斯卡里獲得個人提名,不僅僅是要演傻子,更需要賣慘,而從另一個角度講,傻子也是賣慘的一種,人都傻了,還不夠慘麼?
《當幸福來敲門》裡的威爾-史密斯慘到睡廁所,於是他獲得了一個奧斯卡提名;《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裡的馬修-麥康納慘到得愛滋病還買不起藥,所以他拿到了奧斯卡影帝;還有就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演了那麼多年的帥哥都沒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結果在《荒野獵人》裡又是被印第安人揍,又是死兒子,又是鑽馬肚子,自虐似得賣了一波慘,活生生的將自己整成了一個廢老頭子,終於拿到了期待了二十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要論慘的話,哪有比死掉的角色更慘的,埃絲特所飾演的那個角色,最終就是死在德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