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武器的攔截能力,也至少需要六艘同時射全部導彈才能實現飽和攻擊。為了「同時起攻擊。」前蘇聯不但計劃為太平洋艦隊與北方艦隊各建造六艘「奧斯卡,小2型攻擊潛艇,還在八零年代建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洋監視衛星與海洋通
也許有人覺得潛艇的裝載能力有限。
以岸艦導彈部隊來說,按照一個連有四輛三聯裝導彈射車計算,要想一次射五百枚導彈對美軍航母戰鬥群實施飽和打擊,至少需要四十多個連的兵力,而這相當於三個岸防導彈師。如果系列轟炸機進行空中打擊,按照每架轟炸機攜帶六枚導彈計算,需要出動近百架轟炸機。如果換成這樣的戰鬥機,需要出動一百五十架到兩百五十架。不管是近百架轟炸機、還是兩百架左右的戰鬥機,在部署、指揮、協同等等方面幾乎都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余鴻飛提出這個戰術的時候,也受到了這樣的刁難。
針對這個問題。余鴻飛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說法:不要指望那些無人靶機能夠碰運氣撞上某艘美軍航母。甚至不可能靠近美軍航母戰鬥群;它們飛往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價值就是耗光對方的導彈,為後面的突擊力量創造機會!
從經濟學上講,這也非常划算。四從匠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單價高達二百五十萬美元,「標準。正的單價更是高達一千二百萬美元,就算美軍自家人按半價採購,也比那些連十萬塊人民幣都值不了的報廢戰鬥機貴得多。
一架雙座型的戰鬥機能夠用遙控設備同時控制二十四架無人靶機,二十架雙座戰鬥機就能帶著近五百架無人靶機飛向美軍航母戰鬥群。為了保險起見,可以將數量提高一半,反正退役飛機留下來也得挨導彈,而且是自家人的導彈。
因為只需要為領隊的三十架戰鬥機提供返航燃油,所以可以將機群部署在大後方,準備幾架加油機為領隊飛機補充燃油。雖然石與7都以腿短出名,但是取掉所有不必要的裝備、帶上副油箱、全程以巡航度飛行,肯定能飛到二千五百公里之外,過了所有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
靠後部署,長途奔襲還解決了協調問題。
先到的機群可以在本土與領海上空盤旋待命,等所有機群全部到達之後,再一同飛往目的地。
別說耗光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全部對空導彈,耗得七七八八就行了。
關鍵,還在後面!
因為無人靶機不具備攻擊性,所以擔任攻擊任務的機群必須緊隨其後,趁美軍戰鬥機攔截無人機群,用反艦導彈攻擊美軍航母戰鬥群。只要及時跟上,即便投射的導彈達不到飽和攻擊的數量,也有很大的把握重創一兩艘美軍航母。
按照飽和攻擊最低標準的一半計算,只需要五十架「石或者一百架by1。
這些戰機完全可以部署在前沿機場,在無人機群到達後起飛,由三架或者四架「力四指揮,跟在無人機群的後面,在距離美軍航母戰鬥群三百到五百公里的空域射導彈,然後在戰鬥機的掩護下逼近美軍航母戰鬥群,引導導彈起攻擊。即便算上三十到五十架護航戰鬥機,也在空軍的能力範圍之內。
最大問題是,要將這一戰術思想變成實際行動,需要時間!
正是如此,空軍一直在做準備,積極全面的準備。
如果在平時,搞這麼大動作,沒個一年半載肯定不行,至少也得花上三四個月。
萬幸的是,這不是平時。而是戰時。
既然沒有其他選擇,為什麼不拼上一把呢?
反正各級部隊閒著也是閒著。又沒有辦法與美軍爭奪制空權,還不如在打擊美軍航母戰鬥群上碰碰運氣。要是鴻運當頭,碰巧幹掉一兩艘美軍航母,就算丟掉了戰略制空權,空軍司令也有話可說。
得到高層支持後,余鴻飛被調回空軍司令部,以司令部高級參謀的身份負責此事。
陳必時提出牽制美國海軍,讓美軍無法打擊渡河部隊的要求時,余鴻飛正到前線了解情況,為部署攻擊機群搜集信息。
上尉軍官沒有想到,陳必時上將竟然會親自召見他,而且對他的戰術非常感興趣。
其實陳必時也不懂什麼反航母戰術,只是想儘快把提出的要求落實。余鴻飛是空軍司令部的高級參謀,還是作戰行動負責人,自然有必
第一百一十七章廢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