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類似於『顓頊生驩頭』,顓頊國衍生出企鵝國。
所以少昊,也就是玄鳥國衍生出了殷商國。東夷系的殷商,滅了炎黃系的禹夏,對夏朝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二里頭遺址到處是很明顯地破壞痕跡,幾乎就沒有完好的東西,可以想像夏朝滅亡時,很多東西都被徹底毀掉了。
扯遠了,那麼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所記載的四方風,山海經里有沒有呢?
當然有,格式都一樣……而且更詳細。
《大荒東經》:「東方曰析,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大荒南經》:「南方曰因,夸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長短。」
《大荒東經》:「北方曰?,來之風曰猣,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
最後北方放在了東經,應該是劉歆修書時,或者更後世時犯得錯誤。
總之山海經記載,與甲骨文幾乎一樣。
可能有人覺得,哪一樣啊?錯了很多好吧。
的確,東風甲骨文寫『劦』,山海經寫『俊』。南方甲骨文寫『夾』和『凱』,山海經寫『因』和『民』。還有西風『彝』,寫成了『韋』。
不過北方甲骨文的字已經破損了,只剩下一個『宀』,山海經卻寫明了,是『?』。這個字早就不用了,其實就是宛字,上面多了個鳥而已。倒是很符合東夷的習慣。
另外關於南風甲骨文寫凱,山海經其他段落作了補充,《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里,至於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也就是說,山海經也認為南風叫凱風。
總之山海經犯的錯誤,其實都可以認為是後人整理和傳抄犯得錯誤。
古本山海經早就找不到了,現在看的是不知道傳抄了多少回的版本。有些字也變了,是很正常的。
寫錯字沒問題,說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對比,看看其他文獻犯的錯誤你們就懂了。
戰國時的《堯典》有關於四方的描述,說帝堯朝東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觀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時,分別是:「厥民析,鳥獸孳尾。」「厥民因,鳥獸希革。」「厥民夷,鳥獸毛毨。」「厥民隩,鳥獸氄毛。」
是不是很晦澀?沒事,你們不用懂什麼意思。
因為關於真正遠古的四方司,四方風的設定,戰國人早就忘了。
不懂意思,所以是『望文生義』,『想當然』地寫成這樣。
他們看到殷商人留下的甲骨文『東方曰析,鳳曰劦』,大概也很懵逼。
因為甲骨文里『風』字是『鳳』,繼而直接理解為鳥……再望文生義,聯想下覺得這裡是在寫鳥獸。
『劦』字你們看結構,也知道,是有眾人協力之意,繼而望文生義,聯想為『合』的意思。
所以戰國人結合前面的鳥獸,就寫了鳥獸『合尾』。
好好的四方司與四方風,變成了四方司在不同季節下,鳥獸的變化……
風呢?跟風沒有關係了。
堯典是《尚書》首篇,儒家經典,到了漢朝,地位飆升,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選擇了堯典的說法。
至於山海經的說法,司馬遷沒有採用,表示:『吾不敢言也。』
所以,從戰國往後,一直到近代,堯典的說法都是正統。
直至,上世紀,用科學且系統的象形解析方式,破譯了商朝文物上的甲骨文。
這才發現,一直以來正統都錯了,山海經是對的。
自武丁時期在骨頭上刻下那段文字後,三千年下來,唯有山海經,完整記載了上古的四方風。
當然,我可以洗。
戰國時期的人,不是不懂甲骨文,他們是故意篡改。
或者故意在嫁接,將炎黃東夷的文化進行融合,把大量東夷的文化,安插到帝堯等炎黃系的人身上。
他們沒有選擇照抄,而是從東夷系的文化里取其靈感,進行加工,然後轉嫁給帝堯。
番外:飛升者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