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科學界的殿堂,科學界是我們人類的雷達,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未來世界的方向是什麼。科學家懷抱的是理想,能實現的和不能實現的都是科學家的偉大抱負和理想。作為企業家我們有思維的局限性,比如這項技術能不能應用?能不能商業化?這就是思維局限性。」
「如果頭上不裝個雷達,說不定就走錯路了。我們這麼大體量的公司一旦走錯路,就很難回來。」
「科學家的基礎研究對整個人類社會是公平的,他們發表的論文、申請的專利,像燈塔一樣可以照亮別人,也可以照亮我們。科學事業需要潛心專研,無暇其他,但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我們海岸線有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產品研發平台,去解析這些科學家的思想,把他轉化為人類的應用要比任何人都快,以此增強了我們的競爭力。」
「這一次我來歐洲,作為諾獎獲得者我來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參加了這場盛會,而作為一名商人,我希望在資金上對歐洲科學事業做點什麼。」
「同時,我們不僅僅需要只有一束光在照亮我們,更需要千萬道光也在照耀我們。」
「對於基礎研究我們不要求都成功。前段時間我在海岸線內部與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們交流時講過,對待科學研究,要大膽的失敗,成功太快是保守,要輕裝上陣才能激發想像力。失敗了就漲薪,成功了就漲級。」
「我認為在科學研究這份事業上就沒有不成功這個詞,為什麼呢?你告訴我走的這條路是錯的,搞明白了路徑,解決了邊界問題,這就是成功啊。」
「我們會持續加大對歐洲科學家的資助,不僅如此我們海岸線集團將會在對全球範圍內的科學家予以資助,加大和全球範圍內的高校院所的人才戰略合作,和各大高校教授、科學家在基礎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過資助優秀科學家,獲得知識的知情權,不謀求教授和學家的智慧財產權,不謀求論文的署名權。」
「海岸線已經敞開懷抱在全世界接受這些科學家,他們願意在哪個國家,海岸線都有科研機構接納他,科學家願意在哪兒辦公,我們就在哪兒出資建造研究所。」
「我認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機制來凝聚一批科學家人才,如此才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在未來我們每年將會投入超過200億美元以上的研發經費,我們的消化能力比任何人都強大,實際上我們自己就變成了金身,只要我們能夠謙虛的消化,我們就能推動並領導人類科學事業不斷前進。」
葉華用了9分鐘多十幾秒的時間發言完畢,點頭致意全場,頓時所有與會的嘉賓起立並獻上了最為雷動的掌聲,現場的科學家們尤其是歐洲的學者非常振奮。
正如葉華曾經在什麼場合私下說過的一句話——科學事業需要被資本包養。
科學家們不懂賺錢,真正能在科學事業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畢生投入科學研究中,滿腦子都是研究。而一些即能賺錢又能在科學研究上做出成績的那太厲害,也太少太少了。
雖然葉華來到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搶」走了物理學界的一枚諾貝爾獎章,不過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妥妥的金主爸爸,基礎研究是很耗錢的,而且匯報周期長,甚至沒有匯報,西方的大資本家們更多的願意把錢投入金融當中,資本運作來錢快,而且利潤也相當不俗。
而對於科學事業,是興趣缺缺,除非這個資本就是靠科技崛起的,是高科技公司。
所以西方各國的科研經費不說保持了,能不下降就不錯了,像俄羅斯迄今為止在科研經費的投入都沒有恢復到前蘇聯的水平。
歐洲科學界得知葉華要來大舉投資,顯然是高興不已。
歐洲的各大高校也很振奮,從葉華剛剛那不到十分鐘的即席演講內容看得出來,海岸線集團要和各大高校合作。
而歐洲各國的心情是複雜的,甚至是巨糾結的,葉華有錢,但這些是資助而不是捐助,是一種企業行文,要求回報的。一方面他們不希望看到海岸線集團或者華夏人吸納他們的人才,另一方面在面對甩過來的小錢錢又特別不爭氣。
但終究還是同意了,起碼可以保證歐洲的科學事業能跟得上,雖然華夏人占據了大便宜,但畢竟人家是出了錢的,沒好處憑什麼資助?那不
第436章:即席演講(感謝「竹葉青的清」萬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