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軍手裡,為了推翻幕府,於是便搬出了所謂的天皇出來與之抗衡。
這西洋的趨勢,不但影響到了倭國,這些所謂的倒幕派居然還成功了。不只是成功,彥仁天皇開始『親政』,倒幕派設立了資政局,一方面提倡貿易,另一方面鼓勵工商。
很多事,都是難以預料的。
就比如同樣是在西洋諸國,是鼓勵工商,可是因為這裡是諒山的後花園,工坊遍布交趾,其他諸國只是提供初級的原料而已,因為輸出原料,那些商賈就能從中漁利,這便是所謂的買辦經濟,將交趾和諒山的貨物運到本國傾銷,同時大力運輸運料至諒山、交趾進行加工。
而倭國卻是不同,倭國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倭國的資源是有,可是那兒的商賈若是想將這些資源運輸到諒山來,只怕來回的船票都不夠,既然做不成買辦,倒賣不了資源,思來想去,似乎也只有效仿諒山,興辦工坊了。
還別說,倭人雖是沐猴而冠,卻還真折騰了一條出入。倭人的工坊雖然粗糙,不過也有些模樣,他們的手段無非就是山寨而已,諒山有諒山布,他們便嘗試去學習,前幾年有不少倭人在這諒山逗留,諒山有鐵器,他們也學習鍛煉鋼鐵,只是他們的質量,顯然要差了許多,而且遠遠比不上諒山的生產規模,因此生產出來的價格也比諒山要高。倭國若是在西洋,它的所謂初級工坊,只怕早已被諒山碾壓一百遍了。而他們顯然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離諒山很遠。
正因為遙遠,所以他們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價格不低,可是和諒山海路運去的布匹、鐵器相比,卻又低廉得多,畢竟這時代,運輸的成本極高,更何況是從西洋海運去倭國。
如此一來,一匹諒山布,從諒山出廠或許只需三錢銀子,可是運到倭國,卻必須得賣到二兩銀子才能保住收益,而倭國自產的倭布出廠是六錢銀子,他們在本地兜售的價格卻只是一兩,價格足足低了一倍。
不只如此,這些傢伙更是打著諒山布和諒山鐵的名目,把貨物運到朝鮮,以次充好,這時代可沒有什麼質量認證,也不需在商品上印上一個某某製造的商標,倭國距離朝鮮又近,自然而然,他們從中又牟取了大量的好處。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倭人的工坊還在大明身上分了一杯羹,大明要對郝家動兵,急需大量火銃和火炮,自造當然來不及,有時候也需要購買,可是不能買諒山的槍炮,怎麼辦?
這些倭人有辦法,他們自造了火炮和火銃,自稱是諒山進來的犀利火器,兜售給大明,這些槍炮自然比諒山生產的要劣質,卻比大明的要好一些,可是兵部的老爺們,卻寧願買倭人的貨物,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油水大。
正常從其他的渠道買諒山貨真價實的武器,一桿火銃假若是五兩銀子,那麼倭人這邊自造的,其實價格只需紋銀二兩,可是倭人開價依舊是五兩,另外三兩呢?自然也就是傳說中的回扣了。
某種意義來說,山寨不山寨,哪一樣不是用?反正用的是武人,發財的卻是經手的人。
正因為這樣的縱容,倭人這傳說中的康帥傅,神奇般的興起了,一方面,他們有了足夠的市場,另一方面,他們有比諒山更為堅韌不拔的匠人,在諒山,一個匠人的薪水往往是二兩銀子以上,可是倭人不同,倭國匠人連一半的價格都沒有,工作時間卻更長。
若說這世上誰更擅長忍耐,這倭人可謂當之無愧,舉世無雙,據說他們的尋常勞力,一日只要吃兩個巴掌小的飯糰子,便肯出賣勞力,朝五晚九,給你干一天的活,此等堅韌,聽了都教人咋舌。如今倭國工商興旺,據說工坊遍地,商賈巨萬,又壟斷了朝鮮和大明以及琉球等地的貿易,挖到了第一桶金,自然而然也就有些不太滿足了。
彥仁天皇見狀,覺得此次『中原』戰爭對他有利可圖,於是派出了使團,此番尋上郝政,竟是來結盟的。
大意就是,願助郝家一臂之力,只是琉球、朝鮮等國必須在倭國羽翼之下,不只是如此,倭國願意為郝家守護遼東,使郝家沒有北顧之憂。
…………………………………………………………………………………………………………………………………………………………………
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政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