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兒想法,還需告訴我兒一件事,蘇家和你大兄搞了這麼多事情,無非是想要了楚州鹽城產鹽,想要買撲鹽城鹽巴。」
「若他們沒有壞了我兒清名,娘親可以放棄鹽城買撲,可他們既然敢針對我兒,那就別怪娘親惱怒,鹽城鹽巴,娘勢在必得!」
蘇氏心下惱怒,冷聲說道:「蘇老太爺想用一個妓子討好江寧知府薛昂,想拉攏汴京老不死左膀右臂欺辱咱們娘倆……娘倒要看看,他們究竟有何本事阻住老娘!」
蔡鞗低眉一陣沉默……
「老蔡太師不住向民間發放鹽鈔,用鹽鈔來購買百姓手裡的錦帛,咱們賣鹽,百姓用鹽鈔購買咱們的鹽巴。原本應該是朝廷自己『官收、官運或商運、官售』模式,官府發行鹽鈔,提前購買百姓手裡的錦帛,根據『有多少鹽巴發行多少鹽鈔』原則,這些鹽鈔最後也還會重新流入官府手裡,實際上鹽鈔只是充當了錦帛與鹽巴交換的媒介,但現在不同了,買撲一出,官售就轉成了商售,而本應該是鹽巴與鹽鈔對等的,現今的事實卻非如此,鹽鈔之數遠超過鹽巴定數,否則也不會出現舊鈔之事。」
「買撲,也就是說,買撲之數只需向朝廷繳納朝廷的定額稅賦,這部分錢財縱然全是鹽鈔,回流入朝廷府庫也只有發放鹽鈔的半數,遠不如官售時,百姓用鹽鈔向官方購買鹽巴鹽鈔之數。」
蔡鞗若有所思道:「別的情況且不言,僅鹽鈔回流,鹽鈔日益貶值,商賈買撲之下,事實上,商賈承擔了朝廷一半的風險,而且還是在朝廷認可鹽鈔回流情況下,若買撲時,老蔡不認鹽鈔,若坑了咱娘倆可咋整?」
又想到另一種情況。
「若老蔡太師認可了咱娘倆手裡的鹽鈔,民間有著大量舊鹽鈔,價值早已不知貶值了多少,若是認可,那還不如收購百姓手裡的鹽鈔,再一股腦全塞到老蔡面前以此換取真金白銀,趁著鹽鈔成為一堆廢紙前,將利益做到最大化,一者咱們賺取鹽鈔差價,二者也可減少些百姓損失,如此當比販賣鹽巴風險更應小些,又何必讓自己陷入朝廷陷阱中,替朝廷承擔諸多風險?不管怎麼說,朝廷發行鹽鈔,預先用鹽鈔購買民間錦帛,鹽鈔貶值也是朝廷自己的錯,當日購買錦帛時,可是真金白銀的一兌一價值,就算咱家用白紙般鹽鈔換取朝廷足額真金白銀,那也不算坑了朝廷,因為這是朝廷自己欠下的債務!」
不了解不知道,了解越多,越對這個時代文人無恥不屑,看著他們個個身正影不斜,可在翻閱典籍的這些日裡,方覺得宋朝文人是如此高高俯視底下百姓,大到鹽鐵,小到柴火、線頭,除了放屁不徵稅外,幾乎就沒有什麼東西不征納稅收的,與其說是儒生治國,不如說是資本為王時代。
了解越深,蔡鞗越是發現宋朝與漢唐,與之後的明朝是如此完全不同的時代,至少根子上是完全不同的。
士農工商,漢唐,以及後來的明朝,都是極為重視耕種土地的農民,是極為重視自由耕種農民手裡土地流失情況,儘管知道土地私下裡流失,明面上還是對此極為擔憂的,上層是不願耕種農夫丟失賴以生存的土地的,但宋朝完全不同,自一開始就不同,自一開始就鼓勵富人購買土地,鼓勵土地兼併,這在他看來是極為危險的。
一開始,他有些不懂,不明白宋朝為何會鼓勵豪富者吞併土地,不明白為何他人不彈劾老蔡太師手裡的近萬頃田地,在蘇氏解釋下,他才明白,一開始宋太祖就不禁止,甚至鼓勵豪富者吞併大量土地。
在蔡鞗印象中,漢唐世家豪門之所以是世家豪門,就是因為手裡有著難以想像的土地,土地上有著無數人丁依靠豪強過活,以至於擁有強大到可以對抗朝廷的實力。以史為鏡,為何宋朝太祖還鼓勵吞併田地?
蘇氏告訴他後才明白,原來宋朝官家、官吏利用更高的賦稅,改變了農夫和地主依附關係,而是成了對立對抗。
以一文錢一角rmb計,一斤茶葉,稅賦三塊五;一斤鹽巴,成本一毛,官售價四塊五到五塊,一畝地收穫,上等田夏稅二十塊,秋稅六十六塊,不僅如此,這些糧稅還要額外附加損耗費用、官府官吏到民間登記造冊費用、運送稅糧費用、稅糧入庫保存費用等等,每一定額的田地,還要額外繳納製造弓箭的牛角、牛筋、皮革……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第21章 宋朝文人都是坑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