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均輸平準、算緡告緡意以外,漢武帝還玩了一招,也給朝廷帶來了不少收入。
這個方法就是:鹽鐵酒官營。
鹽鐵酒,都是當時人們的生活必須品。
人要吃飯,就離不開鹽;至於鐵器,只要耕種,就必須購買鐵質農具;
酒和鹽鐵類似,也是人們生活中需求頻次比較大的物資。
當年吳王劉濞為什麼敢挑頭謀反,就是因為他的封地有礦山和海。
不僅礦山可以採集銅,然後鑄錢。而且海水可以曬鹽,人不能不吃鹽,所以他有源源不斷的錢。
有錢,就有膽子造反。】
--朱元璋:「當年張士誠這個土賊,就是個私鹽販子!可惡啊!」
--秦始皇:「張士誠?元璋老弟,為什麼你提起此人如此咬牙切齒啊?」
--朱棣:「老秦頭,你有所不知,這張士誠是我父皇當年的死對頭!」
朱棣聞言,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深邃,仿佛穿透了歲月的長河,回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之中。
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為眾人細細道來朱元璋與張士誠之間那段錯綜複雜、恩怨交織的往事。
"老秦頭,你確實不知,這段恩怨,乃是我大明開國史上的一段佳話,也是父皇與張士誠之間,一段難以言喻的較量。
話說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父皇朱元璋與張士誠,便是這亂世中的兩位梟雄。
張士誠,出身微寒,原是一介私鹽販子,卻因世道不公,揭竿而起,憑藉著江浙一帶的富庶與民心,迅速崛起,割據一方,建立大周,與元朝、我父皇的起義軍以及其他勢力形成鼎足之勢。
父皇朱元璋,自紅巾軍起事,以微末之身,一步步走上起義軍的領袖之位。
他深知,若要一統天下,恢復漢家江山,必除各路割據勢力。而張士誠,便是其中最強勁的對手之一。
二人之間的恩怨,始於爭奪地盤,卻遠不止於此。
張士誠雖為一方諸侯,卻性格溫婉,好文學,頗得士人之心,對百姓亦相對寬厚。
相比之下,父皇則剛毅果決,行事雷厲風行,所到之處,苛政猛於虎,卻也因之迅速擴張勢力。
兩人性格迥異,理念相左,註定了他們之間的碰撞不可避免。
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兩人對待鹽鐵之政的態度。
父皇深知鹽鐵乃國家經濟命脈,遂推行鹽鐵官營,大大增加了朝廷收入,鞏固了統治基礎。
而張士誠,出身鹽販,對鹽鐵之利深有體會,卻也因此觸動了父皇的逆鱗。
兩人在此事上多次交鋒,各有勝負,但終歸是父皇的深謀遠慮更勝一籌。
然而,真正的恩怨高潮,還是在於那決定性的一戰——鄱陽湖之戰前夕。
當時,父皇已率大軍北上,意圖一舉攻克元都,而張士誠卻在這關鍵時刻,選擇了坐視不救,甚至暗中與元朝勾結,意圖阻止父皇的統一大業。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父皇,也讓他下定了決心,必先除張士誠,再圖北伐。
最終,在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戰役之後,父皇成功擊敗張士誠,平定了江南。
張士誠雖為一代梟雄,卻也難逃失敗的命運,其部眾或降或散,而他本人則被俘後自縊身亡,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此戰之後,父皇雖對張士誠的才華與手段多有讚譽,但對其在關鍵時刻的背叛亦是耿耿於懷。
這不僅僅是對權力的爭奪,更是兩位梟雄之間,對於理想、信念與未來的深刻碰撞。
而我等後人,談及此事,亦應銘記歷史,反思教訓,方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與長遠。"
朱棣的一番講述,讓在場的眾人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