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沙丘宮傳說。趙武靈王和始皇帝,皆困死其上。歷代帝王敬而遠之。往來民眾亦多繞行。
那日大營地陷,沙丘平台夜放豪光。乃至車騎大營困守此地,軍心不穩,寸步難行。
正應了這個「困」字。
於是,盧車騎便領軍往沙丘平台一行。
所謂台,乃指「觀四方而高者」。時下,多為建在高台之上的建築。如竇太后居住的南宮雲台,劉備建四方館的黃金台。沙丘平台,為古時建沙丘離宮之高台。離宮被焚毀,蕩然無存,如今只剩平台。
平台高數丈,遠遠得見。四周圍以條石,居中辟有階梯。沿路兩側,還間隔著立有人馬石雕。雖飽經風霜,面目依舊清晰可辨。
遺蹟之所以能保存的如此完好,與「困龍」傳說息息相關。人皆避恐不及,如何敢來破壞。
不然這些上好的條石、石雕,早被搬運一空。堆砌自家宅院。
馬蹄聲忽變清脆。不知不覺間,隊伍已踏上通往平台的青石板路。聳立道旁的石雕,仿佛沉睡百年的衛士,無聲的恭迎這群無畏的訪客。
「下馬!」在通往平台的階梯前,盧植一聲令下。
騎士紛紛下馬,將馬匹拴在排列整齊的石柱上。留下足夠看守,高覽領精騎護佑主帥盧植,踏上了通往高台的青石階梯。
石階本是宮殿的台階。或是趙武靈王時修造。數百年時光荏苒,風吹雨淋。雕刻紋飾已模糊不清。原先被打磨光滑的石板,今已是凹痕斑斑,滿是龜裂。
眾人刀盾並舉,圍成圓陣。陣中弓弩手警惕的巡視四周。護佑主帥一步步走上高台。
本該空無一物的平台正中,卻擺放著一具棺槨。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榿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鄭玄注日:「尚深邃也。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天子棺槨四重,貼身內棺稱「革」,二重稱「椑」(bēi)或「杝」(yi),其外蒙兕及水牛皮;第三重叫「屬」;第四重才稱「大棺」。
帝後的外槨,為兩層,因多用梓木製成,故通常稱棺槨為「梓宮」。
王侯、公卿、士大夫依次遞減。
尺寸亦有差。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大棺厚六寸。庶民百姓只准厚四寸,不配槨,後世一直沿用至今。
而此棺,外重雖被盡數剔除。但從漆紋、材質、器型及尺寸上,皆可看出,乃是一座兩漢帝王棺。
待辨清棺上紋飾,盧植不禁勃然大怒:「無恥鼠輩!」
黃巾賊竟掘了陛下的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