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鸞鳥,齊投薊國。
「四海混一,天下定寧。」張昭聞弦歌而知雅意:「『周不如漢』乎?」
《論衡·宣漢》,乃為宣漢之功。王充在《恢國篇》中自言:「《宣漢》之篇,高漢於周,擬漢過周」,又在《須頌篇》中自語:「《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並將漢(朝)與周(朝)比。以漢「四海混一,天下定寧」,斷言「周不如漢」。
時過境遷。今漢式微,飄搖風雨。張昭言「周不如漢」,暗指「漢不如薊」也。
張紘博學,豈能不知:「不如(薊),遠矣。」
不料身旁鄭泰卻言道:「周、漢同宗,薪火傳也。」言下之意,薊王乃漢室宗親,同出高祖一脈。繼大漢神器,為三興之主。
二人聞之,撫掌而笑。眼中隱現淚光。時至今日,薊王身世,契合時代,堪稱完美。
無它,時勢造英雄耳。
換乘王宮車駕,繡衣吏鮮衣怒馬,前方開道。沿途車馬,紛紛避讓。井然有序,不見慌張。駕輕就熟,果然名都氣象。鄭泰所攜繡衣吏,皆山東豪傑。追隨鄭泰,西投薊王。被委以重任,享六百石高俸。鞍前馬後,隨鄭泰,廣徵天下英傑,為主公所用。
人生境遇,可謂雲泥之別。
話說鄭公業,家有良田四百頃,卻常不足食。急公好義,仗義疏財。再有水衡都尉周暉,好賓客,雄江淮間,出入從車常百餘乘。既得明主,納頭便拜,從此刀山火海,生死無怨。兩漢豪傑,莫過如斯。可嘆後世揮刀自閹,再無湖海之士。
車駕入宮。恰逢薊王為新並十縣,專開朝會。
聞二張來投,薊王笑道:擇日不如撞日。
遂自返後宮,稍後又冠冕入殿。
召二人入殿。於肱股重臣當面。拜張昭為蒼海守,張紘為勃海相,兼領薊王宮舍人。
「二張撞日」,遂成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