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然後再攻堅美國。即使最後美國電影市場不認同,影片依然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一樣能賺回投資,更何況只要影片的質量真正好,遲早會占領美國市場的,那些錢遲早會變成自己的囊中之物。相反,如果在美國遭遇滑鐵盧,那麼歐洲、亞洲很多電影發行公司一見美國不喜歡,他們本來想引進也不要了。這樣一來,可就是雞飛蛋打,損失慘重。
郭拙誠堅持從美國開始,但不是他好高騖遠,也不是想利用這部電影賺大筆的錢,相反,他對這部電影賺多少錢並不怎麼在乎,能賺更好,不能賺無所謂。剛才佩德羅說票房價值是三千萬美元,雖然這個數字在常人眼裡是一筆大數字,但在郭拙誠眼裡卻很普通,有沒有這筆錢對他和他控股的公司而言沒關係。既然如此,那就更應該在美國拼一下。
他之所以選擇首先在美國開始,首先是因為目前中美關係處於表面上的蜜月期,這部在中國拍攝、有中國投資背景的電影能引起美國人的好奇,他們也想看一看中國拍攝電影的能力,想了解一下中國的文化背景什麼的,美國政府也不會過於阻攔。同樣的,在觀眾都想了解中國的時候,那些影評家中肯定不會出現一邊倒的貶低中國,畢竟影評家也是要顧忌觀眾面子的,他今後還想擁有更多的擁躉,有媒體認同他,如果過於貶低中國電影,想了解中國的觀眾會反感,他的收入也會因此大降。
第二,美國是電影的天堂,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有無數的影院,如果能在美國多家影院同時上映,不但能造成最大的影響力,還能節省大量成本,如果成功,則獲得的利潤會更高,將遠遠超過佩德羅的預期。而如果先在亞洲、歐洲上映,因為觀眾少、影院少,需要一個個發行公司談判,這樣無疑會延長時間,增加開支。況且在這些人看來一部不敢進軍美國電影市場的電影,再好也有限,不值得投入太多的資金,他們願意拿出購買發行權的資金就非常有限,他們寧願等待寧願一步步地試。
第三,郭拙誠相信這部電影能引起美國人的興趣,裡面的男主角是一個來自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者,符合美國觀眾的胃口,其實,美國也是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打擊,最後他們出兵進攻日本的國家,對反擊日本侵略者的事情很願意看。
最後就是郭拙誠還相信自己投資的這部電影很好,一定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一定能打動觀眾。
佩德羅雖然是西班牙甚至是世界著名導演,但這個世界著名也局限在歐洲多個國家,在美國的名氣並不大,他的影片更多的注重人文、注重性,還無能成為美國電影的主流,美國大多數觀眾喜歡的是場面壯闊、主角個人英雄主義拯救很多人,甚至拯救地球、拯救全人類,他的拍攝的電影格局還「不夠」,是以他沒有足夠信心在美國打下一片市場。
他說道:「美國的電影發行很複雜,政治影響力在那裡沒有多大的作用,他們的發行商和院線都注重的是經濟效益,如果不能打動他們,院線就不會安排旗下電影院上映。……,他們的發行機制與中國的完全不同。」
在他看來,郭拙誠是政府官員,肯定是通過政府間進行談判,利用中美關係好的機會請美國政府安排影院上映。中國政府可以安排或要求電影院放什麼電影,但在美國則不行。
郭拙誠笑道:「我知道美國影院也是惟利是圖,正因為他們惟利是圖,我才有機會和信心讓我們的影片占領他們的電影市場。」
佩德羅問道:「我們去參加各個電影節嗎?」
在美國,有不少電影節,很多想涉足電影界而自己又沒有門路、沒有渠道推銷電影的導演、製片商們就拿著自己拍攝的電影在這些電影節上放映,以引起電影發行商的注意,只要被他們相中,那些人就可能掏錢買下你的電影發行權。那這個影片的導演、製片商、投資商很可能就從此鹹魚翻身,獲得電影界的認同,至少不會血本無歸,就值得你非常高興了。畢竟無人問津的電影實在太多,很多拍攝出來之後就成了垃圾。
當然,如果電影發行商慧眼識珠,能從無數參加電影節的電影中淘出好的、賣座的影片,他們也會因此大發橫財,畢竟從電影節里淘來的電影其賣價都很便宜。
(感謝stevenkel的打賞,感謝你懂得。。。的月票,感謝各位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