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他們權力的象徵,只要守住南-京,他們的權力就具有正當性,就能擁有大義上的名分,如果南-京丟失,就是再有實力也不過是地方政府,不過是地方軍閥,根本沒有權力指揮全國,沒有能力向全國各地收稅收錢。
無論是朝代,大義都是很重要的,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如此,閻-錫山、張-學良自然要死守南-京,確保南-京的穩固了。
因此等到林總下令炮兵萬炮齊轟的時候,武-漢三鎮的守軍就開始土崩瓦解了,開始有部隊爭先恐後地投降,不少東北軍、西北軍乾脆當起了帶路黨,主動要求充當先鋒部隊進攻武-漢內層陣地。
林總、陳-毅、粟-裕領導的部隊不得不提前原計劃向前移動陣地,不斷將炮兵陣地向前、向前移動。
雖然林總不喜歡喜形於色,但他的動作還是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他的內心,以前很多行動都是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現在卻隨意多了,對部下的意見也實時採納,現在常常聽到的就是:「好!好!再上去一點!再靠近一點!俘虜?投降的官兵?你們處理就是,有用的你們就編入你們的部隊,沒有用的就遣散吧,他們願意去哪裡就去哪裡,不管他們。」
對於有人擔心那些遣散的俘虜再次加入東北軍、西北軍或者晉軍,林總大度的揮揮手,說道:「好,更好,他們已經沒有膽氣跟我們鬥了,加入他們的老部隊也就是讓我們多了幾個民夫,多了幾個幫我們運送武器彈藥的人而已。或許他們還是我們的宣傳隊呢,在他們那裡多說幾次我們厲害,他們的軍心就更加不穩了,這難道不是好事?」
在林總的眼裡,閻-錫山也好,張-學良也好,都已經是案板上的魚肉,隨時可以切片刮鱗,或者清蒸或者紅燒,隨意都可以做出來吃。
林總是這麼輕鬆,郭拙誠卻沒有這麼隨意。他比林總先一步兵臨合-肥城下,可他的第三軍受到的阻力卻比林總的第一軍大得多。
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合-肥已經是南-京的西邊、北邊大門,一旦合-肥失守,南-京就已經失去了兩個方面的屏障,南-京也就成了一座孤城。
閻-錫山、張-學良、馮-玉祥等人自然不甘心自己就此失敗,為了保住這座城市,他們做出了死守合-肥的決定,並由馮-玉祥親自坐鎮指揮,為此他們還專門組建了擁有射殺一切膽敢拒絕執行命令、延誤戰機、宣傳畏敵情緒、怠慢執行任務的所有官兵的權力。
為了守住合-肥,南-京政府方面將其他地方的部隊源源不斷地調往這裡,其總兵力高達二十萬,還有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飛機三十五架,以及有十八輛坦克,上百門火炮。
除了合-肥是南-京西面、北面的門戶這個原因導致南-京政府向這裡結集重兵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種部隊是郭拙誠率領的,他們只能用最大的力量來阻擋。
郭拙誠自出道以來就一直是用摧枯拉朽的動作橫掃一切敵人。在湘江戰役的時候,僅僅一個營的兵力就占領了桂軍的炮兵陣地,然後就地擴軍,竟然率領一群烏合之眾幹掉了桂軍的一個主力師,之後突襲江華縣城,幹掉蔣芥石中央-軍的兩個師,再長途奔襲輕易奪取贛州,幾個小時就滅掉了宋希濂的主力師占領蔣芥經營多年的贛州城。
更不必說郭拙誠率領的部隊占衡-陽、滅薛岳,然後偷奪重-慶、面對面殲滅稅警總團,將蔣芥石最後一支強大的機動部隊給吞入腹中,導致蔣芥石輕易就被閻-錫山、張-學良、馮-玉祥趕下台,交出總統寶座。
閻-錫山、張-學良、馮-玉祥都不想重滔覆轍,都不想被郭拙誠給滅了,因此將他當作最大最危險的敵人,他們的主力部隊主要用來對付他。在他們看來,對付郭拙誠就應該儘可能調集最多的軍隊,儘可能集中最多最好的武器,儘可能將郭拙誠消滅或者至少將郭拙誠阻擋在合-肥城之外。
可以說,面對郭拙誠殺氣騰騰而來,閻張馮三人難得的一次達成了統一意見:增兵!
對於合-肥敵人大量增加的情況,郭拙誠是知道的,他認為這次攻占合-肥基本就是攻占南-京的預演,或許打下了合-肥後,南-京的爭奪就手到擒來,輕鬆了許多。
(感謝各位)(未完待續。。)
第1541章 最後一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