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還是對於一眾文武勛臣的封賞。
等到元月人日這一天,宗廟禮事暫時告一段落,又正逢大朝之日,朝廷便就此公布了對於一眾勛臣們的封賞。
李泰雖然是大唐新君,但是這新生的大唐政權也並非他憑著一己之力便建立起來,在不同的階段過程中也都受到過各種提攜幫助與效勞盡忠,凡對大唐政權建立做出貢獻之人,自然也全都需要加以褒揚。
早在李泰登基當日,便已冊封原配獨孤妙音為皇后,母親盧氏為皇太后,諸子並幼、未加元服,故而暫不賜封。元日大朝之時則先大封親黨,二弟李超受封鄭王,三弟李奧則封魯王,余諸同祖堂兄弟自李裒以降亦皆封王。
同祖之外,最先與事的李禮成亦得封東平王。余諸同族,李寶諸子後人承嗣者皆封郡公,余者凡見名宗籍者各授縣公以下各等爵位。
此番新朝封授爵名當中,王爵只是一等,並無親王、郡王之差,諸王名號有異、食邑有差,但品秩相同,食邑三千至五千戶之間,實給五百至八百戶之間。
在諸功臣勳爵當中,又加一等國公,秩與王同,並為一品,除二王后國賓之外,非大功之士、縱至親之徒亦不得予授。而這第一批得授國公之人,亦皆舉世公認有大功於國之人。
首先是追授數人,宇文泰這一前代霸府首領得封岐國公,曾給予李泰莫大幫助的賀拔勝則追封為定國公,老丈人獨孤信追封為衛國公,在李泰入關伊始便提供保護幫助的若干惠追封代國公,柱國李弼則追封邢國公。
此諸追封諸人雖然並未直接參與大唐政權之建立,但都在不同時期給予李泰的勢力發展和關中政權的壯大以極大的影響,儘管斯人已逝,但這份功勳仍然得以保留下來遺澤後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諸追封諸人各有嗣子繼承爵位,但唯獨賀拔勝有些特殊。賀拔勝諸子俱為高歡所殺,後來以其弟賀拔岳之子賀拔經為嗣。
但李泰與賀拔岳的兒子們關係並不友善,儘管後來隨著他的勢大掌權,賀拔經緯兄弟兩也曾試圖修復彼此間關係,但時過境遷之後,李泰對他們不加打壓報復便已經算是寬宏大量了,自然也不會再加以禮待。
之前是沒得選,這一次他在攻伐北齊的過程中,又搜索到了賀拔勝兄長賀拔允的兒子們,而且此諸子在當時魏軍攻克定州的戰事中還有一定的歸義之功,於是李泰便索性揀選賀拔允諸子當中品性尚算恭良的賀拔世樂為賀拔勝嗣子。
賀拔勝對李泰的幫助之大可謂是無可取代,哪怕是後來的獨孤信都是因為賀拔勝的緣故才逐漸對李泰青眼有加,更不要說李泰麾下初期部曲勢力大部分都是繼承自賀拔勝,朱猛等忠臣義士至今都還在為其效忠,儘管其人沒有親生血脈延傳下來,李泰也不想就此斷絕這一份情義。
之所以他還要在事後多年仍要更改賀拔勝的嗣子,就是希望賀拔勝這一份遺澤能夠存續更長的時間。如果仍是讓自己不喜的賀拔經為其嗣子,李泰也很難耐得下心去對其關照有加。
拋開對宗室和逝者的封賞追授,對當世時流的封獎才是重中之重。在朝群士之中,于謹、高仲密、蕭詧、豆盧寧俱得封國公,掌兵大將中則有楊忠、韋孝寬、宇文貴、賀若敦、高樂、梁士彥得封國公,這十位國公也成為開皇新朝的勛臣之首。
這開皇十國公當中,在朝幾人多述舊事,諸如高仲密和蕭詧,雖然當下未必有顯赫功勳可論,但高仲密曾是唐皇舊主又一起狼狽西投,資歷意義自是非凡。至於蕭詧身為南梁宗室,在唐皇南下經略山南初期,彼此也是相得益彰,且在後續攻略江陵的過程中貢獻不小。
其餘掌兵大將功勳之士當中,主要受封的還是此番滅齊的功士,其餘諸將同樣也不乏資歷功勳俱有可觀,諸如韓雄、史寧、李賢、權景宣等等諸人,但是由於他們沒有參與此次滅齊之役或者乏甚出色的表現,便沒有出現在第一波受封國公的名單之中。
不過如今天下也不謂太平無事,凡所有志立功之士也都不愁沒有機會興建武功,不說北方還有幾股殘齊勢力等待予以掃蕩撲滅,南方的南陳,還有諸邊蠢蠢欲動的胡夷四鄰同樣也需要征討震懾。
這些大將但使都能保持忠勇於事、精勤武功的態度,也都不愁沒有機會更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