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之間征戰不休,沿海則飽受諾德海寇襲擾,波拉克河與維爾河又連年水患,在這塊秩序混亂的地方,像他這樣的無地貴族,多的是謀生的去處。
但無論做什麼,作為一名無地騎士,為僱主上陣前須得謹記一樣,必敗之仗都可以打,俘虜卻絕不能當。還記得之前提到過的「騎士精神」嗎?即便身為貴族,付不起贖金也是無法享受俘虜待遇的,沙場上刀劍無眼,「錯手」殺死個把人真不算事兒。卡洛曼六世北征前夕,岑達爾男爵領恰逢水災,大水退去後又爆發疫病,老阿拉西斯那繼承了男爵之位的兄長一家人死了個乾淨。而離家不過五、六年的他當時在沿海一帶已經小有名氣,作為傭兵組織「鐵柵」連隊的首領,被卡拉克里亞地區的領主們聯合僱傭。雖然沒有佣金,但默許老阿拉西斯的軍事存在和向過路商旅設卡收費的舉動,等同於從非法的貴族匪幫取得了合法身份。
因為海寇猖獗,領主們兵力吃緊,只能通過這種手段來保全身為貴族僅存的那一點顏面,雙方都是苦於海寇久矣的北地貴族,這種情形之下,沒必要再對著幹。況且老阿拉西斯手下有自由騎手(擁有馬匹、甲具,但無騎士身份)十二人,甲兵二十左右,至於裝備輕甲或者無甲的附從軍,只要有兵有糧,隨時都能從村莊和流民中徵募或裹挾來大把人手。老阿拉西斯能在幾年間混到如此身家,單靠給僱主打仗當然是不可能的,殺人越貨自然不可避免。傭兵連隊的名號「鐵柵」二字之所以打上引號,是因為這個名號不單純是字面上那樣,象徵著堅不可摧的鋼鐵柵欄之意。在與卡拉克里亞的領主達成約定前,老阿拉西斯和手下人可是被以「篦籬」(一種空隙很密的籬笆)來稱呼的,蓋因他的地頭上從無漏網之魚。
襲擾沿海的諾德人之所以名聲狼藉被稱為海寇,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固定的目標,春來秋去搶夠了上船就跑,碰到什麼搶什麼,帶不走的則盡數殺死、毀壞。諾德人並不信奉基督教義,反而崇尚復仇,自卡拉德帝國時代來到卡拉迪亞劫掠至今,與北方的芮爾典人結下了數不清的仇怨。殘暴的手段除了製造恐懼的目的外,報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今的海寇中大多數人起初都只是受蠱惑來到卡拉迪亞的普通諾德移民,逃亡的芮爾典農奴,走私商人和專做無本買賣的捕奴者更是導致這種局面的幫凶,饑寒交迫的貧民被逼得沒有活路只得加入海寇。
老阿拉西斯那伙人名為傭兵,乾的卻是「坐匪」的活,無論他和手下們是否找到僱主,都會在僱主的領地周邊展開「業務」。但他行事也算有些章法,總是儘量避免殺傷,不做趕盡殺絕的事。被攔的商旅只需交出一定比例的過路費,便能有驚無險的被放行,在其勢力範圍內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他講究的是細水長流。由於大多數時候都是被領地在沿海的領主僱傭以防備海寇,所以海寇們便成了老阿拉西斯在「業務」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長期的交道打下來,他和手下傭兵在沿海領主們的口中反倒得了些讚譽,「坐匪」行徑反倒是沒人在乎了。
正所謂殺人放火受招安,在卡拉迪亞,說可能不是這麼個說法,但道理上卻沒什麼區別。王室軍隊算正規軍了吧?當著上級、領主的面可能有所收斂,私下裡則同樣是毫無軍紀可言,甚至有的貴族軍官都帶頭搶劫。在芮爾典王國的貴族們眼中,一支軍隊能不能打,看軍紀就知道了,軍紀敗壞的傭兵反而僱主排成長隊,只要能為其所用,軍紀差則是可以忽略掉的細節。搶劫和造反完全是兩碼事,一些不講究的流浪騎士團伙甚至會圍住貴族莊園或修道院進行勒索,可即便如此,也有著不少大領主願意用土地和頭銜,來搶著收編這樣的一支「有實力的」軍隊作為附庸。
像老阿拉西斯年輕時那樣,只是收取過路費,卻兼代為繳費商隊向海寇「討還公道」的做法,在卡拉迪亞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俠義化身了,這為他積累了不少聲望。在這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商人承擔了異地之間消息流通的媒介作用,勢單力薄的行商穿街走巷行走於城鎮與鄉村之間,進行大宗貨物買賣的坐商則多有貴族背景,他們無形中為老阿拉西斯的舉動做了宣傳。貴族與平民中的良好口碑,在老阿拉西斯繼承岑達爾家的爵位、加入北征、投靠王室後,對禪達的興盛起了大作用。
第239章兩頭下注的奴隸販子和俠義化身的「鐵柵」連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