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所部安全渡過潯江,抵達金田。緊接著,在十一月二十二日,楊秀清再次派遣蒙得恩前往平南縣花洲迎接洪秀全和馮雲山。在思旺圩擊敗了清軍的阻撓後,洪秀全和馮雲山順利回到了金田團營,這次行動被稱為「迎主之戰」。
三、天國創業
金田起義之後,太平天國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楊秀清扮演了極其關鍵的角色。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發動起義,宣告太平天國成立,並自稱「太平王」。隨後,洪秀全在武宣東鄉自稱「天王」,並任命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石達開、韋昌輝為五軍主將,其中楊秀清被任命為中軍主將、左輔正軍師,地位僅次於洪秀全。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在占領永安州後,正式封楊秀清為東王、九千歲,並賦予他管治東方各國的權力。同時,其他四位王(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均需聽命於東王楊秀清,確立了他在太平天國中僅次於洪秀全的絕對權威地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太平天國的創業階段,楊秀清雖然較少親自指揮前線作戰,但他對於內部軍政的管理和戰略規划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起義初期,農民軍隊存在著嚴重的散漫和自私現象,這直接影響到了戰鬥力。楊秀清利用「天父下凡」的宗教手段,多次對軍隊進行說教,傳達必勝的信念,成功凝聚了全軍的力量和意志。尤其是在永安封王四天後,楊秀清處理了太平軍內部的叛徒周錫能事件。周錫能在脫離太平軍後投降清軍,並被派回太平軍內部企圖行刺洪秀全。楊秀清通過「天父下凡」的方式揭露了周錫能的真實目的,並將其處決,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給太平天國帶來毀滅性打擊的危機。這一事件極大地提升了楊秀清在太平軍中的威望。
隨著太平軍撤離永安州,向北發展成為必然選擇。在攻打桂林失利後,楊秀清提出了「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戰略構想,即主張放棄攻占重要城市,直接向東進發,占據江寧(今南京)作為革命的根本基地。這一構想得到了洪秀全的認可和支持。太平軍進入湖南後,楊秀清與蕭朝貴聯合發布了多篇檄文,號召漢族人民參與反清鬥爭,擴大了太平天國的影響範圍。
太平天國壬子二年(1852年,清咸豐二年)十二月初九日(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克武昌,進一步增強了太平天國的實力。在此基礎上,太平軍繼續東進,於太平天國癸丑三年二月十四日(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寧,將其改名為「天京」,並定都於此,正式建立了「小天堂」。楊秀清初時以朝陽門內江寧將軍署為東王府,後因地理位置問題搬至漢西門前長蘆鹽運使何其興的府邸。楊秀清的東王府雖然不如洪秀全的天王府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極為豪華,被譽為「琳琅錦繡,煥若天宮」。
楊秀清每次出行的排場十分盛大,乘坐由五十六名轎夫抬著的大轎,沿途人員必須迴避或者跪拜,否則將面臨嚴厲的懲罰。
四、穩定政權
定都天京後,楊秀清憑藉其卓越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才能,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隨著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的相繼犧牲,楊秀清在太平天國中的權力愈發集中。他通過居中調度和部署各類軍事行動,使洪秀全實際上退居幕後,成為「虛君」。與此同時,楊秀清被加封了一系列宗教稱號,如「禾乃師」、「贖病主」、「勸慰師」、「聖神風」等,這不僅提高了他在宗教上的地位,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
在太平天國的日常運作中,所有的決策和命令都出自楊秀清之手。無論是軍事上的獎懲升降,還是文官的任免,都由他來決定,洪秀全僅負責最後的批准。所有奏章必須經過楊秀清的審查並加蓋印章後才能呈交給洪秀全,即使是北王韋昌輝也不能繞過這一程序直接上奏。楊秀清還享有「立而不跪」的特權,在覲見洪秀全時無需下跪,這在等級森嚴的太平天國體制中顯得尤為不同尋常。
立足天京之後,楊秀清開始部署北伐與西征。太平軍雖然在數量上遠不及清軍,但他仍然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