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了哱拜及其族人,徹底平定了叛亂。戰後,李如松因功晉升為中軍都督府都督,並獲得世蔭錦衣衛指揮同知的恩賞。
三、誓師東征
16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執掌日本的軍政大權,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制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挾一統日本之餘威,出動九軍共15萬大軍攻擊朝鮮。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萬曆朝鮮戰爭(又稱壬辰衛國戰爭、壬辰倭亂)爆發。
當時統治朝鮮的李氏王朝,黨爭不斷,武備鬆弛,已經「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日軍攻勢凌厲,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豐臣秀吉不僅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為界占據朝鮮,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明朝屬國臣服。消息傳來,明廷一片譁然,主戰派認為必須出兵支援朝鮮,而主和派則認為朝鮮過於軟弱,一觸即潰,只會向明朝求援,建議僅讓朝鮮國王及隨從百餘人過鴨綠江避難,而不出兵。經過激烈的爭論,萬曆帝最終決定出兵朝鮮,以維護明朝的尊嚴和領土安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三千人抗倭,但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中伏,副將史儒戰死,部隊損傷慘重。祖承訓僥倖逃生,這一失敗使明廷更加意識到必須派出更為強大的軍隊才能扭轉戰局。
十二月,神宗命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帥薊、遼、冀、川、浙諸軍,剋期東征。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總兵,一同前往。李如松深知此次出兵朝鮮的重要性,他迅速組織各路兵馬,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松的帶領下,誓師東渡,浩浩蕩蕩地開赴朝鮮戰場。
誓師儀式莊嚴肅穆,李如松在儀式上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激勵將士們為國效力,保家衛國。他強調此次東征不僅是支援友邦朝鮮,更是扞衛明朝的尊嚴和利益。明軍將士士氣高昂,紛紛表示誓死效忠,不辱使命。
李如松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在這次誓師儀式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不僅精心準備了誓師詞,還親自檢查了部隊的裝備和物資,確保每一名士兵都能以最佳狀態投入戰鬥。明軍的出征隊伍包括步兵、騎兵、炮兵等多種兵種,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顯示出明朝軍隊的強大實力。誓師儀式結束後,李如松立即指揮部隊出發,沿鴨綠江向朝鮮境內挺進。
四、平壤鏖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六日,明朝東征軍兵臨平壤城下。盤踞平壤的是日將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小西行長率領的日軍憑藉堅固的城池和先進的火器,嚴陣以待。八日拂曉,明軍發起總攻,上百門佛郎機連續轟擊平壤城頭,將守城日軍炸得人仰馬翻,連小西行長的將旗都被炸飛。隨後,明軍的炮火開始延伸,轟擊平壤城內各要點。第一輪炮火準備之後,明軍各攻城部隊開始登城,平壤各門陷入激烈的交戰。
平壤日軍在小西行長的督陣下拼死抵抗,依託堅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和火槍不斷射擊,同時將煤油澆下焚燒雲梯,明軍攻城部隊傷亡迅速擴大。臨近午時,明軍經過激烈的戰鬥攻克了城北的制高點牡丹峰,全殲日軍2000餘名,城內日軍頓時亂作一團。李如松傳令全軍,限在午時之前攻下平壤。明軍將士蜂擁向前,火銃營和虎蹲炮也推進到城下實施抵近射擊。李如松在前線督戰時,坐騎被日軍火槍擊中,當即換馬再戰;其弟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兄弟二人皆毫無懼色,指揮若定。將士們受到鼓舞,「無不一當百,遂克之」。可以說,作為主帥,李如松的鎮定、果敢、勇猛給了明軍將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軍取得這場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正午時分,名化裝成朝鮮軍的戚家軍及遼東鐵騎利用日軍的麻痹輕敵攻上城南的蘆門,砍倒了日軍軍旗,插上了明軍的旗幟,明軍不斷攀上城頭,歡呼聲響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