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研究國企改革這個課題,作為我的畢業論文,那我就班門弄斧說說個人的看法,出賣國有企業的最不現實和荒謬之處在於,在華夏,既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產權賣家」,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產權買家」,因為國有資產主體的缺位,政府官員作為委託人不是真正的「賣家」,而任何老百姓(甚至私營企業主)都不可能有巨大的現金買得起國有資產,所以在華夏根本就不存在產權市場,「賣」只是一種文明的謊話,本質上是一種「私分」。
出賣者知道自己在玩一個大騙局,於是就冠以「培育資本市場」、「向前看」、「改革闖關」等美妙詞語,用「美麗的謊話」來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合理性。如果賣了以後,資產的效率提高了,社會整體的經濟福利提高了,出賣者的謊話也是有用的謊話,就具有了合理性。
而委託不存在「私分」的罪名,把希望建立在職業經理人身上。但是,如果仔細思考「委派」的「藥方」,也感到象空中樓閣。
因為,一是在國有企業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官員能當好一個委託人嗎?誰能保證他們不懷有私利而任人唯親?
二是即使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官員沒有任何私心,可是他們又如何知道誰是正直的職業經理人而不是騙子呢?在委託代理制沒有真正在華夏執行,華夏不存在職業經理人市場的情況下,又上哪裡去找這種職業經理人?
於是,委託者也開始藉助於「美麗的謊話」了:一是「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二是採取「信託」方式;三是對於在「委託——代理」結構中的信息不對稱的道德風險用重罰。
可是,「培育」只是在為失敗找藉口,「信託」和「重罰」對於作為「窮光蛋」的所謂「職業經理人」根本不起作用,而且更管不了「委託人」。在實際操作中,國有企業代理人的尋找,只不過遵循最原始的規律:近水樓台先得月。」
「哦,這麼說起來,這兩份方案都存在有很大問題咯?」郎先生笑著問道。
「我是這麼認為!」孔令峰點點頭。
「那你怎麼看國企改革?」郎先生接著問道。
「這個,」孔令峰有些猶豫不決,看了一眼邵逸帆,他本能感覺到這個中年人應該是官場之人,而且是上位者。
「你放心說吧,沒事!」張子健在旁說道。
孔令峰遲疑了一下接著說道,「我認為國有企業改革,不是產權改革而是產權化改革,即把生產資料確立為產權,原來的生產資料的產權化。
其本質有兩個:一是明確責任、風險主體、即政企分開——分離化,它是前提條件;二是提高經營效率,是結果條件。
產權化的前提條件,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法律問題和倫理問題,涉及經營權從行政中分離的形式,而產權呼的結果——提高效率,則是一個經濟問題,取決於有沒有一個好的效率評估體系和對體系的管理執行能力。
解決產權化的前提條件——分離,本質上就是一個「給」或者「賦予」的概念,即給予「經營自主權」,因為不存在「產權市場」和「職業經理人市場」的情況下,既不可能買。也不可能賣,只能「給」。
有人會問「給誰?」大概也只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了。但是在此之後,就涉及到產權化的結果條件——效率,即對被賦予經營權的人進行效率考核,並把效率與個人收入掛溝。
但是,我們的產權化改革並沒有做到位。一是沒有一個確立產權主體的倫理道德準則和法律體系。
二是沒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效率評估體系,也沒有尊重企業管理者的才能。在企業效率提高以後,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他們的收入比例,他們的經營內驅力沒有了,心理失衡了,他們自然會強烈要求擁有企業的股份。於是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呼籲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企業改制。
在產權化改革未徹底、科學地完成的情況下,過早導入產權市場化改革,就給企業管理者傳遞了一個極其惡劣的誘惑:不需要通過提高企業效率來獲得自己的業績收入,只要改制就可以用「美麗的謊話」得到一大筆財富,而且後者顯然比前者更省力並且收穫更多。
這種產權市場化實質上就
第五十九章 產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