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派出幾位艾米爾趕了來,艾米爾就是行省總督的統稱,像是希沙姆就是曼洛林省都督,掌管全省軍政、財政大權。
行省的宗教首領由總督或地方法官兼任,**官通常在宗教學者中選拔,除辦理案件外,還負責管理宗教基金及孤寡的財產等工作。
省以下設縣,縣長由總督任命,報中央備案,實際上整個阿拉伯帝國僅有首都馬士革稱之為市,布林僅是縣稱。
但為著這個阿拉伯帝國最大港口城市,承接了大部分的海外商貿與人員出入,才將其提升為市。
這些艾米爾其實就是各部落酋長,阿拉伯帝國的部落有大大小小數千個,阿卜杜勒皇室選擇行省首領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為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是阿拉伯人的一支,意為荒原上的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
在伊斯蘭教興起前,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島部落氏族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傳教期間,貝都因人紛紛皈依伊斯蘭教。
他們剽悍、驍勇、頑強,成為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及其以後哈里發政權向外擴張的基本力量,並隨之而散布於西亞、北非的廣大沙漠地區。
貝都因人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農區邊緣地帶,靠飼養駱駝為生,按季節和固定路線進行有規律的移動。
他們酷愛自由而不受約束的生活,豪俠行為是遊牧部落衡量每個人道德的最高標準。
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豪放、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個性特徵,最終使得貝都因人成就出一代哈里發:阿卜杜勒·麥利克。
這些艾米爾不不全部屬於阿卜杜勒皇室,甚至很多沒有相關血統,但已經是麥利克大帝能做到的最巧妙的政權構成。
只因貝都因人都篤信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這就與皇室成員屬於同一派系,這對於派系林立的阿拉伯國家的集權管理至關重要。
但是倭馬亞王朝的集權主義是相對的,哈里發的權力遠未達到東方**君主那樣的絕對獨裁,它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省總督和阿拉伯部落長老會議制約。
阿拉伯帝國,實質上是由許多部落、民族、宗教和階級等集團組合起來的比較鬆散的政治聯合體,哈里發不過是這些集團的共同首領而已。
麥利克大帝派這些人前來,而且這些人肯來,還是源自於大唐的超級大國身份,沒有人不會在意兩國間邊境和平穩固的重要性。
因而在客人們坐定後,這些人一個個上前來,均與明王有善意攀交,這個時候,很多人並未意識到李之的重要性。
但隨著馬赫迪等人,刻意指使前往大唐之人的散播消息,終於開始有人注意到李之的存在。
僅僅因為他遠超阿明的個人實力,就讓這些人瞬間明白了阿菲法公主甘於遠嫁的原因。
在此之前,很多老派民族勢力已經在或明或暗的表達了對此門親事的不滿,頑固守舊的思想作祟之外,還有著宗教差異上的鄙視。
馬赫迪幾人的如此舉措,乃是多方商榷後的統一行為,目的就是打消部分守舊勢力對跨國婚姻的不同理解。
而特意拿李之的修煉者實力來做突破口,是因在阿拉伯人的眼中,東土大唐最神秘之處,就在於存在著各種神乎其神的強者傳說。
任何由宗教首領掌握的國家政權均屬於神權政治,也都是剝削階級藉助於宗教信仰來鞏固其**制度:神化國王,用王權神授的思想、和各種神化崇拜儀典來宣傳麻痹人民,實行神權的君主**。
這樣的存在就極崇信半神化了的事物,一名超越了王者層面的修煉者,就是被神化後的個人能力絕強者的象徵。
阿明晉升為公爵境界,在阿卜杜勒皇室刻意宣揚下幾乎盡人皆知,從而間接證實之前的相關境界傳說並未猜臆。
但此類公爵境界因為已經至少數百年不曾真正出現過了,所以被過度神化也是必然。
因此阿明的名氣可是如日中天,如今忽然傳來李之的實力居然還要超過阿明,帶給那些人的震撼就顯而易見了。
這個時候再返回來聯想到麥利克大帝,為何獨獨派來這些艾米爾前來,其人心思之縝密,讓聯繫起來這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