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的,名叫安藏王。
安藏王剛登基的時候,北魏冊封安藏王為「安東將軍、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但是在六鎮之亂後,安藏王又派遣使者出使南梁,獲得了梁武帝冊封,寧東將軍、高麗王。
小國反覆橫跳,本來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此時高句麗內部對於中原的態度,也分為了兩派。
一派認為應該親近北魏,聯合北魏一起壓制日益崛起的契丹人,他們認為南梁距離高句麗實在是太遠了,一旦出事根本指望不上。
另外一派則認為北魏氣數已盡,馬上就要天下大亂了,如今這個時候必須要抓緊時間跳船,蕭衍素來有仁慈的名聲,投靠他是最好的選擇。
有關外交路線的爭論,又在高句麗內部矛盾的催生下,逐漸成為了分裂高句麗的力量。
而更糟糕的地方,是這位高句麗國主至今沒有誕下子嗣。
原本就斗的你死我活的兩派,如今又為了國主繼承人的問題,開始了更加激烈的爭鬥。
其中親近北魏的這一派,擁立安藏王的弟弟寶延為下一任國主,而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從年幼的遠房王室血脈中尋找繼承人,雙方的鬥爭更加激烈,高句麗的國勢也日益衰落。
高歡也看到了高句麗人,雖然他也有些看不上這些高句麗人,可萬一他們被宇文泰給爭取了過去,那自己可就腹背受敵了。
所以高歡也以爾朱榮的名義,向契丹派出了使者,要求他們向洛陽朝廷稱臣,並且派遣軍隊幫助高歡。
同時高歡能夠想到高句麗,很顯然宇文泰也能想到,高歡派遣斥候巡邏,捕殺宇文泰的使者,阻止他派遣使者前往高句麗。
高歡派遣的使者,是和他一起,被爾朱榮派來遼東的斛斯椿。
斛斯椿是爾朱榮身邊的近臣,爾朱榮讓他和高歡一起入遼東,也有讓他監視高歡的意思。
高歡正好找了一個差事,讓斛斯椿前往高句麗的王城,如果斛斯椿能夠勸降高句麗最好,若是高句麗人殺了斛斯椿,那正好給高歡理由起兵攻打高句麗,解除這個心腹之患。
高歡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宇文泰的使者並沒有從陸地前往高句麗。
——
蘇和站在船頭,看著洶湧的海浪,指揮著水手收起風帆。
蘇和是蘇澤安排到宇文泰身邊的,作為匠官,他對於築城沒有興趣,他到了遼東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讓慕容紹宗給他建造了一座船塢。
接下來,蘇和就開始鼓搗造船,一直到宇文泰派遣的幾路使者都被高歡截殺,蘇和才找上了宇文泰,向他提出了一個瘋狂的計劃。
「從海上出使?」
海船雖然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但是對於北境長大的宇文泰來說,還是非常稀罕的東西。
他只是聽說,南方的港口有海外來的船隻,比如那位涼州的大僧正達摩大師,就是乘船來的南梁,然後再入的關中。
只是北方的海也能航行嗎?
蘇和向宇文泰解釋道:
「高句麗向南梁稱臣的時候,就是派遣的海船前往的建康,比起南方的海,其實北方的海更安全。」
蘇和說的也是實話,南方的海域經常會遭遇風暴,動輒就有傾覆的危險,所以達摩乘船來中途,就認為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等到了唐代的時候,倭國派遣遣唐使,也是走的北線,很少才會走南線。
後來北線發生變故,到了鑒真東渡的時候走不了北線了,才冒險從南線入倭國。
看到蘇和信誓旦旦,他還說自己可以沿途前往百濟和新羅,這兩個同樣在朝鮮半島的國家,作為和高句麗談判的籌碼,宇文泰也就同意了他乘坐海船前往高句麗。
只不過蘇和認為安全的旅行,卻在出航以後遇到了風暴,經過了幾天和風暴的抗爭之後,也不知道刮到了什麼地方。
好在北線航線基本上都是沿著大陸架航行,蘇和用千里目發現了陸地,他立刻命令水手向著陸地方向航行。
等到蘇和的大船靠岸,卻發現這裡竟然是一個小漁村,這些漁村的人哪裡見過這樣的大船,紛紛驚恐的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