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雖然並不是「完全地理決定論」的信徒,但是地理因素真的能夠決定很多事情。
白鹿原上的村子蔽塞保守,是因為這個村子就在這黃土高原上,村子和外界的聯繫本來就很少,無論是晚清還是民國,都很難干涉到村裡的具體事務。
蘇澤也明白了,當年推動孝文帝變法的李沖,為什麼要在自己的故鄉隴西郡推行三長村。
因為這裡就有推行三長村的條件。
甚至可以說,李沖提出的三長制度,就是在隴西郡這片土地上自然誕生的制度。
蘇澤突然更加理解李沖的三長制度了。
在隴西郡執行的三長制度,其實和蘇澤在洛陽周邊以及河州見到的三長制度不同。
雖然都是同一個制度,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
其職責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徵收租調,徵發徭役和兵役。
三長享有一定的優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
表面上看,三長制度是將朝堂的手伸入基層中,打破豪強大族對於鄉村的壟斷。
實際上這些「三長們」也通過朝廷任命的三長完成了合法性確認,成為統治鄉土的「鄉賢」。
如果換上一個名字,叫做村長、族長也完全沒有問題,這也是一個以村為單位的宗族自治團體。
隴西的地形特點,無法形成冀州張家那種佃戶上萬的縣級豪強。
這種以郡縣為名望,在一郡一縣都有巨大影響力的豪強大族,在隴西就沒有誕生的土壤。
隴西李氏也不是這樣的世族。
因為隴西郡千溝萬壑的地形,這裡基本上都是以村為單位的宗族。
這些宗族以血緣為紐帶,以宗法制度為紐帶,沒有形成那種阡陌連篇的大地主,而是形成了這樣的「三長村」。
蘇澤突然明白,所謂「三長制」,也不完全是先進的制度,白鹿原中的悲劇也會在隴西的三長村中上演,甚至還會更加殘酷。
蘇澤暗暗下了決心,如果以後自己要推廣三長制度,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甚至要在不同地區推行不同的制度。
在廣闊的平原地區,土地兼併更容易發生,那種沃野千里的大家族會增加地方離心主義,也是會侵吞朝廷的稅源和兵員,三長村是用來打壓這種世家豪強的手段。
但是在隴西這類地方,則不能完全委任三長管理村社,將治理權完全交給他們,留下人員流動和上升的途徑。
蘇澤突然明白了,為什麼開國的君主們往往都能制定合適的政策,不會被下面的人蒙蔽。
等傳了幾代,皇帝就經常弄出一些奇葩政策。
就算是皇帝想要變法改革,要麼是阻力大到推行不下去,要麼是孝文帝和宋神宗變法那樣,新法很快就形成更板結的利益集團,誕生更腐敗的利益階層。
還是因為長於深宮的皇帝,實在是沒辦法理解「因地制宜」這四個字啊!
各地民情不同,政策不同,需要不同性格作風的官員去整理。
收起這些心思,蘇澤嚮慕容紹宗問道:「我們進入狄道後,要如何阻擋秦州的叛軍?」
慕容紹宗果斷說道:「還是可以從姜維北伐得到經驗,幾次姜維北伐,曹魏軍隊分別在首陽縣,襄武縣阻攔,此兩縣都是隴西郡的要津,我們只要占領這兩縣,將大軍分兵於三縣,就可以擋住秦州叛軍。」
蘇澤又問道:「常山之蛇?」
侯景最近也讀了一些兵書,他說道:「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慕容紹宗點頭說道:「我軍騎兵多,機動性要比秦州叛軍好,但是隴西郡並不適合騎兵衝鋒作戰,大股騎兵反而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分駐各縣,再以游騎作戰,反而要比集中使用騎兵更好,等後方的步卒來了之後,再反攻秦州就可以了。」
「另外還有一件事,隴西郡的縣城都比較小,所以當年王經從抱罕潰敗,卻沒有全部退入狄道城內,就是因為狄道城內安置不了這麼多軍隊。」
第197章 常山之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