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牽動的不止是劉協和朝廷重臣的心思,還牽動著徐晃和楊奉兩人的心思。王燦擊敗曹操,取得勝利的消息傳入長安後,徐晃第一個來到楊奉府上。
徐晃說道:「主公,王燦擊敗曹操,您準備怎麼辦?」
楊奉攤開手,臉上露出無奈的神情,說道:「王燦已經擊敗曹操,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還能怎麼辦?」
楊奉嘆口氣,又說道:「公明啊,你留在軍營,不知道城中的事情。這幾日已經有許多豪紳大族來府上,有意無意的勸我歸順王燦。由此可見,王燦此人早有準備!我們留在長安,雖然城中還有許多糧食,但勢必不能長久,還是開城投降,歸順王燦罷了。」
語氣中,楊奉透出一股不甘的意思。
畢竟,他控制長安自由自在,不受管束。一旦歸順王燦後,好日子就到頭了,不可能繼續瀟灑自在,只能被約束著。
徐晃聽了後,朗聲道:「主公,對於末將來說,不管主公準備歸順王燦,還是準備歸順曹操,末將都一樣。因為末將官職不大,只要能留在軍中就行。但對主公來說,這就不一樣了,歸順王燦和歸順曹操有著天壤之別。」
楊奉聞言,心中一急,忙說道:「公明,有話儘管直說。」
徐晃表面說跟他沒有關係,可其中的關係卻非常大。
早在徐晃第二次代表天子去曹營傳旨的時候,曹操就有招攬他的意思,而且非常看重他,所以在徐晃心中,是偏向於曹操的。
亂世當中,君擇臣,臣亦擇君。
徐晃不是楊奉,他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選擇,也有自己的理想。在王燦和曹操之間,徐晃也有明確的認識,雖然王燦占據優勢,可王燦成名已久,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他跟隨楊奉投降過去,短時間難以受到重用。字更¥新/速¥度最駃=0
若投奔曹操,情況肯定大不相同。
他兩次作為朝廷使節,對曹操比較了解,和曹操有了一定的練習。徐晃已經得到曹操的看重,只要投奔過去,就能施展才華。至於投奔王燦,情況徐晃難以預測。
徐晃一方面為自己考慮,一方面也為楊奉考慮。
故此,徐晃得到王燦獲勝的消息後,急匆匆來到楊奉府上,勸說楊奉投奔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