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浩瀚的海洋,就是後世的印度洋了。
如果不是宋應星從中間以一條路線串聯,那麼遠在內陸腹地的天府之國,是怎麼也跟印度洋聯繫不到一起的。
只是對於夏國來說,關聯在一起就極為可能,夏國人可以開闢一條道路一直橫穿雨林,控制整個印度半島。
甚至不需要夏國怎麼大力去開拓。
宋應星這副地圖也是根據文書記錄繪製而來的。
從蜀地對外連接的道路自古就有,每逢中原經濟文化水平繁盛後都會興起,這條道路也就被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
以蜀地的富庶來貫穿整片東南亞…..
成都是南絲之路的偉大起點。
自先秦以後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大量成都生產的絲綢、茶葉、鐵器等通過「蜀身毒道」,經今雲南進入緬甸,然後抵達印度……
這條古道始於先秦、盛於漢唐,它溝通了南下出中國境至撣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再到身毒(印度)的民間商道。
中原文化也由此路輸出,在後世有考古學家在印度半島不斷發掘有中原文化遺址……
只可惜。
清初蜀地人口銳減,光是恢復生機就花了好些年。
後邊又是採用保守對外政策,對外交流日漸減少。
再後來世界歷史變遷,局勢動盪。
印度半島上換了新的人口,部族,他們再也看不上中原文化了……
這條道路也逐漸沉寂,再也沒人注意。
成都府的輻射能力也開始下降了許多。
依照宋應星的意思,整片蜀地也不過是一個跳板,眼光不僅是要局限於這片地區。
眾大臣眼中愈發明亮。
尋常人眼中只能看到一個四川府,在宋應星的構思中,夏國的版圖都已經輻射到另外一個大陸板塊了。
「皇上,我們得讓蜀地的百姓明白,大夏國並不只需要那些少數土地,將來的成都府還有許多機會。
蜀地百姓可是要幹大事的人!
而且,以夏國的農桑能力,肯定比大西國強了,百姓絕對能豐收。
如此一來,張獻忠的拉攏手段也不會那麼有效了……」
宋應星緩緩說道。
「宋大人說的,不錯,這份胸懷才是大國風範!」
大殿內讚許聲連連。
可依然還是有人提出了疑問:「懷柔政策或許是好,但要讓百姓們知道好處,是要花費時間的……如此一來,蜀地光復的速度就慢了,怕是要等到明年……」
此話一出,並沒有人反駁。
這事是可以預見的,懷柔政策的弊端正是如此,可若是能放慢些腳步,保持蜀地的繁榮,很快就能以此為大本營,南下尋找那片海洋,以及尋找新的廣袤疆域了……
陸舟只是稍稍沉默了一會,便道:「川北已經拿下,夏國兵馬很快就會到成都府了。
若是張獻忠蠱惑百姓們反抗,應該只會再西南的偏遠地……這塊區域可以慢慢來。
朕,並不著急做所有人的皇帝,只要百姓安居,夏國強盛……」
「皇上不著急做所有人的皇帝,可如此作風,便是千秋萬古!「
宋應星感慨道。
餘下的眾臣見到皇上發話了,也不做異議,一個個口中高呼著讚美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