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還在說小破球全面開片的風險,轉眼間就扯到了大明本土的生態環境上面,朱勁松朱皇帝的思維跨度確實有點兒大。
不過,大明朝堂的一眾大佬們也都習慣了,忍忍就好。
朱皇帝笑眯眯的說道:「咱們大明現在需要的是大量的工坊?還是那些工坊生產出來的東西?」
劉懷文躬身答道:「啟奏陛下,臣大概能猜到陛下的想法,就是將一些沒什麼技術含量也不存在泄密風險的工坊往外遷——可是咱們大明既需要那些工坊生產出來的東西,同時也需要那些工坊。」
朱勁松忽然覺得劉懷文這個人挺討厭的,這種裝逼裝了一半就被人硬生生打斷的感覺,無異於洞房花燭夜的時候被電話鈴聲打斷,而劉懷文就是那個打電話的壞蛋。
然而劉懷文卻根本就不在乎是否會得罪朱皇帝,而是自顧自了下去:「如今咱們大明的百姓數量已經有五萬萬之眾,其中有一萬萬多的百姓是靠著工坊討生活的,如果將大量的工坊外遷,就意味著會影響到很多百姓的生計。」
這事兒其實很蛋疼。
在還沒有徹底干翻大清的時候,大明就一直在玩了命的搞五小工業,基本上隨便哪個縣都有一家鋼鐵廠,一家煤礦,一家機械廠,一家水泥廠,一家化肥廠。
儘管各個縣級的五小工業水平很低,效率也很低,所謂的械機廠大部分時間都在生產家具,所謂的化肥廠大部分都是靠漚糞生產肥料,所謂的煤礦也不一定能挖出多少煤,但是正因為五小工業的存在,才使得大明了車翻大清的資本,同時也讓大量的青壯有了可以賺錢的工作。
等大明車翻了大清,底氣也稍微足了一些之後,大明的各個州縣又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建廠行動,大量的製衣廠、酒廠之類的小工坊就有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這些工坊在上交了大量賦稅的同時又帶來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說到大明各個州縣的酒廠,就不得不提到山東布政使司——做為龍興之地,同時也是產糧大省,整個山東布政使司下屬每一個縣都有一家甚至兩三家酒廠,然而整個山東布政使司就是沒有一款比較出名的酒。
原因也很搞笑,因為各個縣生產出來的那些酒基本上都被當地百姓給喝光了,根本就沒有多餘的能拿出來往外賣,自然也就沒辦法產生品牌效應,氣得山東布政使沒少在布政使司衙門裡罵娘。
製衣廠也差不多,雖說大明兩千多個州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製衣廠,但是這些製衣廠各有各的生產側重,有的是專門生產正裝,也就是右衽的漢服,有的則是生產工裝或者平時穿的閒衣,甚至還有一些製衣廠專門生產女裝。
問題是這些製衣廠也很難形成規模,大多都是在本土州縣內部消化,少量款式不太受歡迎的,銷量低迷一些的,乾脆就打包賣到歐羅巴那邊兒去——大明這邊兒滯銷的款式,賣到歐羅巴那邊兒也能賣出高價,也算是廢物利用級別的創收手段。
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煙廠、糖廠之類的也都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各自為戰,誰都能賺錢,但是誰也搞不出什麼特別牛逼的品牌。
這種現象在商業上是極為不正常的,因為正常的商業化運作應該是虹吸式的發展,講究的是品牌和規模效應,強者愈強,弱者……弱者乾脆就沒有活路。
但是站在大明朝廷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反而是最正常的,同時也是最理想的。
因為朝廷不需要什麼品牌化的運作,少府下屬那些帶有皇家兩個字的大型工坊就是最好的品牌。
朝廷看重的是這些工坊帶來的就業崗位以及能夠上交的賦稅,甚至於賦稅都遠不如就業崗位重要——工坊越多,需要的工人就越多,需要工人的崗位越多就越能凸顯出工人的重要性。
而這,也就意味著工坊必須提高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才能留下工人,而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的提高,又意味著整個大明的穩定。
如果真像朱勁松朱皇帝所說的那樣兒,將大量的工坊直接外遷出去,遷移到勞動力更加不值錢的歐羅巴或者奧斯曼等地,表面上來看是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但是最終影響到的卻是百姓的收入。
也正是因為如此,劉懷文才會毫不客氣的否決了朱皇帝的
第433章 朱皇帝也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