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起碼得有上萬人被牽扯進來。
這幾乎都能跟大明剛剛立國之初,因為打擊劣紳而牽連上萬人的大案差不多了。
曾誠這個大明首輔也從京城趕到了鳳陽,希望朱勁松能夠法外施恩:「陛下,此案主犯不過兩千來人,若真要依《大明律》嚴加處置,主犯從犯起碼得有上萬,這案子就實在太大了啊!」
「更何況,陛下此番下江南,原本是要安江南百姓之心,可是掀起這麼大的一場大案,臣怕……」
曾誠話里話外的意思也很明顯,那就是真要搞出了這麼大的案子,江南不生動亂都算好的了,你朱皇帝還想收江南百姓的心?
但是朱勁松卻偏偏不信這個邪。
要說擱在秦漢以後,大清以前,朝廷的觸角一般只能到縣一級,鄉間地頭就是朝廷的治政盲區,這種牽扯上萬人的大案確實容易被傳跑偏,若是有心人再帶一帶節奏,也確實能讓百姓和朝廷之間離心離德。
但是朱勁松為什麼要擔心這個?
大明的治政結構,是從朝廷到布政使司到州府到縣再到鄉乃至於村,如果有必要的話,朝廷隨時可以越過中間任何一級,直接對某個村子的農會下達指令。
如此嚴密的結構,誰能帶節奏?
就算有人能帶節奏,可是《大明報紙》呢?
朱勁松自從登基之後就一直在推的掃盲識字,可也不是白推動的!
所以,朱勁松直接拒絕了曾誠的提議:「大明律是如何規定的,就如何處置。」
「如果朕因為他們人數太多而法外施恩,那麼你來告訴朕,那些因為他們而失去孩童的家庭又得有多少人?誰來給他們法外施恩?」
「江南,朕肯定要去。」
「只要朕還活著,這大明就亂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