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記錄他們來此找尋開採銅礦一事。
然而西奈半島似乎在更早便已聞名,其名可能源於東最早的一個宗教名稱。以sè列人離開埃及時曾經過西奈是無疑的,但路線及時間存在著爭議。
西奈半島以摩西接受律法的地點聞名,但那一座山是確實的所在仍然存疑。一條沿著西奈半島北岸的道路,是埃及和巴勒斯坦間許多世紀以來的主要貿易路線,埃及曾建築一連串的要塞來守衛這條路線。
在埃及帝國沒落後,來自佩特拉的納巴泰人控制了西奈的貿易路線達2個世紀之久,直到西元106年,遭羅馬打敗,該地區遂成為羅馬帝國阿拉比亞行省的一部分。
西元初期,西奈半島變成許多隱士和苦行者的居地,特別是南部山區。公元53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曾在西奈山的低坡上興築聖凱瑟琳修道院,該院成為該地區散布的各基督教團體的心,並且一直是世紀的朝聖地。
在歷史上,1517年後,西奈半島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並由君士坦丁堡派來的官員治理,直到19世紀初埃及脫離土耳其的直接統治而duli。
在原本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里什地區成為英國與土耳其的戰場,戰爭結束時西奈半島復歸埃及,1967年以sè列在六ri戰爭侵入西奈半島前一直受埃及治理。
在後世,西奈半島一直是以sè列和埃及每次兵戎相見的爭奪焦點,半島東北部的吉迪及米特拉兩山口曾經發生過慘烈的戰爭。
後世的考古學家,根據邁加拉山谷發現的古埃及象形字記載,認為西奈半島至少有7000年的人類明史。1992年,一支美國考古隊在費蘭窪地發掘出一具距今3.3萬年的人類骨骼化石,說明西奈的明史還可追溯到更遙遠的年代。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在半島上開採銅礦、綠松石礦。從這裡開採的花崗石,供作在尼羅河河谷修建寺院、宏偉宮殿的建築材料。半島的東北部地區,在紀元前和1世紀時曾是人煙稠密的地方,人們在那裡修建儲水池,灌溉山坡耕地。
西奈半島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古戰爭的「行軍之路」。公元前1479年4月,新王國時期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率領埃及士兵遠征亞洲,曾途經西奈半島。
在上埃及的神廟裡,還有記載那次在西奈荒漠和石山艱難行軍天的壁畫,其行軍路線仍清晰可辨。
公元前13世紀,拉美西斯二世率軍穿過西奈沙漠,征服巴勒斯坦、黎巴嫩,並在貝魯特郊外的狗河邊,豎起一塊銘記其戰功的石碑。
公元前6至4世紀,古亞述人、波斯人和希臘人都是從這裡入侵埃及的。後來的阿拉伯穆斯林軍隊和奧斯曼帝隊,也選擇了這條進入埃及的道路。
後世的名將拿破崙,則將阿里什看成是打開埃及和敘利亞等國大門的「一把鑰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經歷了4次大規模的阿以戰爭,西奈半島都是主戰場之一。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來,「歷史之路」又是埃及同西亞國家和海灣國家進行貿易和化交流的通道,是尼羅河明與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明等的交匯點。另外,西奈也是幾種宗教信徒崇敬的地方。
在歷史上,這裡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也是如此,薛仁貴將從圖爾登陸,然後從西奈半島這裡,征服整個埃及。
薛仁貴在圖爾登陸,並沒有遭受多大的麻煩,如今的阿拉伯帝國正與拜占庭帝國,以及伊斯蘭王國打得熱火朝天,不單單西亞的兵力被抽調一空,就連西奈半島也是如此,大量的守軍被抽調,奔赴其他的戰場,而且葉齊德在埃及的防守心也並不在西奈半島上,整個埃及行省的十幾萬大軍,其大部分都集在了亞歷山大港和塞得港一線,防備著拜占庭人突然偷襲,當然主要防備的還是賽普勒斯和克里特島上的唐軍。
於是薛仁貴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在圖爾順利構建了防禦體系,並且做出了要向西方進攻,攻擊敘利亞的姿態,以達到吸引大食主力的目的。
#¥#¥#¥#¥#¥#¥#¥#¥#¥#¥#¥#¥#
另一路的杜學和薛訥卻不像薛仁貴這般輕鬆,當他們和主力艦隊分開之後,就遇到了麻煩。
大軍分開的第三天
第三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