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故事,李賢自然都是知道的,也很奇怪,杜睿為什麼要對他說這些,詫異道:「朕下旨殺了房舒,姑父可是擔心朕會怨恨崔迪,事後懲治於他!」
杜睿笑道:「臣知道,聖上對崔大人心有怨恨,可臣認為崔大人秉公執法,不過是盡了自己的本分,聖上的怨恨是沒有道理的!」
李賢聞言,不禁有些氣悶,道:「姑父多慮了,朕雖然怨恨崔迪,可是卻並沒有要懲罰他的意思,朕也知道,他做的沒有錯,可是死的到底是朕的表弟,難道朕心裡連怨氣都不能有!」
杜睿道:「聖上因崔迪殺房舒而心生怨,可是如果聖上不處置了房舒,那百姓們的心是否也該有怨!臣以為為人君者,當為天下之表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方是正途,而今聖上因崔迪殺房舒,而對崔迪生怨,自然是有些偏頗了!臣聞,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同別人的相處,由於他能夠嚴格的約束自己的言行,並且很好的關心別人,尊敬別人,所以,他也能夠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尊重,這也就是他所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而那些喜歡歸罪於人,是一種缺乏勇氣的態度,以及懦弱的表現,人人都應時時具備一顆了解責任與反省的心。只有節儉可以培養廉恥,也只有寬恕才可以做到仁德。世人皆教育子女待人接物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要確實做到誠然不易,原因在於一般人往往只看到世間的不滿、不美好,就會覺得不滿意、不舒服,嗔惱的心就顯現起來,就想責怪別人、教訓別人。因此即使再愚笨的人看別人的是非過失,都能看得清楚、說得明白,但是聰明的人要反省察覺自己的問題缺失,卻是胡裡胡塗、十分困難。因此德行成就的關鍵就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眼睛看到別人的問題,正好用來提醒自己不要做錯,如果天下人能夠這樣要求自己就容易進步。往往一個人原諒自己很容易,要原諒別人卻很困難,能夠把原諒自己的心拿來原諒別人,如果每一個人能像這樣做,就可以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為。嚴以律己,就是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推己及人。己所不yu,勿施於人,為人處事,三思而後行,寬以待人,得饒人處且饒人,只要不是原則xing的問題,就別求全責備,哪怕別人有缺點,我們也要儘可能的去容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如此,就要學會去理解、去寬容。聖上身為一國之君,天下萬民的表率,更應當如此!」
李賢聞言,不禁臉sè黯然,道:「姑父說得這些,朕都明白,可是那房舒畢竟是高陽姑母唯一的子嗣,就這麼被朕下旨殺了,朕心難安啊!」
杜睿道:「聖上心不安,乃是私情,處決房舒,安天下臣民之心,此乃公理,聖上須知yu正人,先正己的道理,若是聖上都不能秉公執正,又如何要求天下人呢?」
杜睿所說的就是要李賢以身作則,《論語。子路》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皇帝就是一個特殊人物,皇帝的行為往往對天下臣民起表率作用。皇帝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個好頭。皇帝要求別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帶頭做、做得好,這樣才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chun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於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後,李離準備以死贖罪。
晉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麼做得出來。」
他拒絕聽從晉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這就是,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
管子有云:「不法法則事無常,法不法則令不行,令而不行則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則修令者不審也,審而不行則賞罰輕也,重而不行則賞罰不信也,信而不行則不身先之也。故曰: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矣。」
說的就是,不依法行使法令,國家就沒有常規;有法不依政令就無法施行;政令已出而不能施行,那是政令不合乎法度,政令不合乎法度而不能施行,那是政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