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昔帝王之經武,本七德以和眾安民;惟我祖宗之有邦,逮百年而勝殘去殺。鎮軍大將軍、右驍衛大將軍兼天節軍都統郯國公羅士信忠力濟時,忱誠徇國。沈勇多謀,有衛青制敵之機;廉約小心,得祭遵好禮之實。自出陪於艱運,久專總於戎軺。所向無前,以征必克;師行有紀,所至孔安。功績著於邦家,威名震於蠻夷,尚弼一人,永清四海。特受慶州都督一職,掌領慶、綏、延三州軍事,以護北疆。」
長長的一道詔命,羅士信也正式授命為慶州都督,負責長安以北慶、綏、延一線的邊境安危。
「末將領命,定不負眾望。若北方異族膽敢進入慶、綏、延地界,必教他們有來無回。」羅士信慎重的上前領命,自信十足的夸下了海口。
因為冊封都督,事關重大,久不上朝的李淵也親自頒布這這項任命。當初李世民同李淵商議的時候,李淵是一口反對。這依照規定,在外領兵的大將不得宣召,不能擅自離開轄區之內,更加不可入京。如此,方才結婚兩三月的平陽,豈不是跟守了活寡一樣?
但經過李世民的分析,李淵方才知道自己這位次子所謀甚廣,戰略目光想的極為長遠。已經考慮到日後的對突厥戰役了,也就不再堅持,從了他的意思。心中更泛起一個念頭,大唐將會在這次子手上,走到一個難以想像的高度。
武德八年。一月下旬。
羅士信渡過了新的一年,終於收了鎮守邊疆的任命。
這一離去,也不知多久才能返回長安。羅士信再此之前,早以抽空安撫好了平陽、鄭麗琬。正如羅士信想的,慶州並不是很遠,他不能返回長安,但是平陽、鄭麗琬卻能隨時隨地的趕去慶州,往返也就是幾天的路程,彼此倒也不是很傷感。
因為早有準備。羅士信走的也是很從容,在城門口拜別了平陽、鄭麗琬。還有一併來送的李世民、秦瓊、程咬金,踏上了前往慶州的道路。
羅士信這一次也沒跟李世民客氣,能帶走的一個不剩。蘇定方、莫虎兒、奎托斯、薛永、王玄策這些嫡系文武,自不用說。右驍衛、天節軍中的驍勇的猛士。尤其是騎兵,願意走的亦是一個不拉,統統帶走。
作為軍人,他們需要的不是父親母親一樣呵護,軍人從來不怕吃苦,只怕沒有屬於軍人的榮譽。所以評價一個好將軍,首要的條件不是什麼與士卒同甘共苦,亦不是什麼愛兵如子。而是能打勝戰,一個能帶著兵卒打勝戰的將軍。才是一個好將軍。至於與士卒同甘共苦,愛兵如子什麼的這些都是次要因素,有則更好。沒有亦無傷大雅。
羅士信毫無疑問是一個能打勝戰的將軍,是一位能夠給部下帶來榮耀帶來榮譽的將軍。其次他向來都是與士卒同甘共苦,一併訓練,以身作則。至於愛兵如子,羅士信或許差上一點,沒有到那個地步。但是對於士兵的關愛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他這樣的能打勝戰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對兵士還不錯的將軍幾乎是沒有什麼缺點了。能在他麾下效力,正是兵卒夢寐以求的事情。
對於羅士信的相招,幾乎是沒有人不答應了。
不論天節軍還是右驍衛都是老兵營,箇中的精銳都是上過戰場的強兵,當中的翹楚也多是以一當十的勇悍之士,只要配上優良的裝備,在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戰鬥力必將再次提升,成為一支能夠如虎豹騎、玄甲軍一樣扭轉乾坤的強兵。
羅士信的預算是五百名額,這種兵數量不需要多,五百足矣。這還未正式組建,已有三百餘人了。餘下的兩百他打算在邊兵中挑選,依他所見,邊兵的戰鬥力或許比不上右驍衛、天節軍,但畢竟是茂守邊疆的兵卒,箇中應該不缺乏猛士的。挑個兩百餘人,當不是問題。
關於組建親衛隊一事,羅士信自然是與李世民提過的。對於羅士信的意圖,李世民亦鼎力贊成。作為玄甲軍的創建者,李世民自當是知道手上握有一支驍勇無比,在關鍵時候投入戰場,扭轉局面的精兵是如何的管用。其實不僅是羅士信,但凡擁有一點地位的大將,他們的手上都會有一隊軍中翹楚組成的屬於自己的親衛。
羅士信遲遲沒有組建,一來是因為他看不上步卒親衛隊,二來,畢竟根基不深,人手的調配存在著些許的問題。
他在
第五章 慶州都督羅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