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頭青,一到雲地,還沒等糧草物資運到前線,就果斷向遼國發起了進攻。
關鍵是,還真讓蔡仍一舉就攻占了應、朔、蔚三州,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
如此一來,就將童貫和大宋架在火上烤了!
王黼也知道,蔡仍的確兵力不足。
猶豫了一下,王黼試探道:「要不然,咱們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先收復雲地?」
不想,趙佶果斷搖頭道:「不可。」
還是那話,在趙佶心中,雲地只是錦上添花,並不是必需要得到的,趙佶勢在必得的只有燕地那個華北平原的咽喉,那個最適合大宋的邊疆。
因此,趙佶是絕不會因為形勢變了而動搖的。
王黼想了想,道:「那就只能將選擇權交給冠軍侯了,讓他視形勢而定。」
趙佶的眼睛頓時就是一亮,他心道:「這個好!如果蔡仍能以五六萬人馬就為朕收復雲地,那固然好。如果蔡仍因為人馬數量不夠,而無法收復雲地,保持住現狀,等待進一步的機會,也不錯。如果蔡仍守不住雲南退回到河東,雖然可惜,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女真人問責……朕還可以將責任全都推到蔡仍身上……」
越想,趙佶越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於是乎,趙佶也不跟別人商量,就御筆親書了四個字「便宜行事」,然後派人給蔡仍送去了。
……
一直到二月底,蔡仍才終於將自己想要運去雲地的東西全都送到了應州。
至於趙宋朝廷後續運的糧草和物資,蔡仍實在是等不了了,只能留下陳遘和胡世將繼續往雲地運送糧食和物資。
不久,蔡仍便率領金吾中軍和金吾右軍、金吾後軍來到了蔚州。
蔡仍沒有先去雲南的核心應州,而是先來蔚州,那是因為蔡仍是打心底里對蔚州最不放心。
應州和朔州都是經歷過公審、分田分糧、訴苦教育的地方,在應州和朔州有很良好的民眾基礎。
這從應州和朔州的民眾很積極響應號召積極的跟從仇悆、郭永等人種地和恢復生產就不難看出。
如果說,這還不夠明顯的話,兩地各有一萬多人踴躍加入金吾軍成為金吾軍的新兵,也足以說明蔡仍一夥在應州和朔州取得的成功。
只有主動投降蔚州,準確的說是蔚州城裡的人,表面上跟蔡仍派去的人客客氣氣的,背地裡卻是串聯不斷,很不讓蔡仍放心。
不只蔡仍不放心,蔡仍手下的文官們也無不擔心,甚至,殺性較重的包康等人,見蔚州城中的人如此不識抬舉,都勸蔡仍在蔚州城中也搞公審,殺掉那些「罪大惡極」的人。
用刀劍或者用弓矢或許可以打敗一個民族,但是要想征服一個民族的靈魂,卻絕非刀槍劍矢能做到的,尤其對方還是一個有過輝煌歷史的強大民族。
所以,不能靠殺戮征服這個世界,除非你能將所有人都殺光。
有人可能會說,那就將他們殺得一乾二淨好了。
說這話的人可能不懂,屠戮能威懾一時,卻不能威懾一世,更不能震懾永遠。
就像大蒙古國,它屠戮了四分之一個世界,可它卻連一個民族都沒有徹底征服,僅僅五十三年就解體了,只經歷了兩代帝王。
(大蒙古國和蒙古帝國不同,鐵木真被推舉為大可汗標誌著大蒙古國的誕生,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均出自「黃金家族」,又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這個時期是大蒙古國時期,等到蒙哥死了以後,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元朝之間互不統屬,並且戰爭不斷,那時候大蒙古國就已經解體不存在了,所以,大蒙古國只存在了五十三年,經歷了鐵木真和蒙哥兩代帝王。)
而且,大蒙古國存在的時候,內部戰亂不斷,叛亂幾乎就沒有停止過,鐵木真和蒙哥一直到死都在征戰和平亂,幾乎沒怎麼休息過。
相比較而言,大英帝國打撫相結合的做法就要好得多,存在的時間長得多,內部穩定得多,地盤也大得多,並且很多它所征服的國家和民族一直記得它的「紳士」,比如印度。
當然,大蒙古國有諸多不如大英帝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