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87章 輔弼(廿二)此事易爾

第287章 輔弼(廿二)此事易爾

    曹簠第一個搶先表態,就形成了一種態勢:諸位,現在可是站隊表態的時候了……你們懂我意思吧?

    「諸位」當然都是懂的,只是恨自己反應太慢,沒能搶到頭籌。不過不要緊,只要第一時間跟進,想必多多少少也會獲得一些元輔的認可,這可比什麼都重要。

    眼見得諸將一個個下意識地挺起胸膛,高務實果然伸手制止,輕喝道:「且慢!」

    好些將領本來連嘴都已經張開了,現在隨著高務實這一喝,也只能趕緊把話咽了回去,先聽聽元輔怎麼說。

    高務實深吸一口氣,環顧眾人,眉頭微蹙,道:「順義王這麼多年來效忠先皇、今上,數次派兵隨征,立下諸多功勞,此天下人有目共睹之。

    我天朝奉孝崇忠,素以王道而治萬邦,非冥頑不靈者不討,非頑固不化者不征。三代聖王以來,德行於斯為盛!我朝既以此興,今日何故背之?

    以本閣部觀之,順義王素信忠義,恭順自省,豈會因一地草場而自誤?更遑論其果若如此,實乃捨本逐末、因小失大,非智者所為也。」

    高務實這一番話,算是徹底否定了李成梁提出的「滅土默特,抵定北疆」的設想,當然也同時否定了通過此舉為自己贏得所謂「代國公」爵位的提議。

    他這番話站的立場很高,將這個設想打到了「忠孝」、「王道」的對立面,以「德行」質問之,可見其是真的堅決反對。

    如果高務實只是一介腐儒,這話必然是要被諸將認定為酸腐的。然而問題在於,諸將都不是第一天認識高元輔,不是第一天和他打交道了。他們誰不知道高元輔做事從來都是站在極其現實的立場,做出最為現實的決定?

    王道?王道值幾個錢?

    君不見朝鮮王李昖事天朝如生父,而高元輔卻轉頭就讓朝鮮「誠心內附」、「再次請歸」、「三請內附」嗎?

    現在看看朝鮮,總督、巡撫、總兵三大員齊設,數萬天兵坐鎮漢城、平壤,數萬女真分駐各地……甚至將來還要再設一個甲種軍「漢城第一軍」專鎮朝鮮!

    呵呵,王道?王道這玩意兒,在高元輔心裡值幾個錢,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話說回來,剛才高元輔這番話里最關鍵的顯然不是前頭那些話,而是最後那句:「更遑論其果若如此,實乃捨本逐末、因小失大,非智者所為也。」

    這話什麼意思?難道偌大個河套,竟然是「末」、是「小」?如果河套是末、是小,那什麼是本、是大?

    眾將心中疑惑,各自猜測。有人心道:莫非元輔想給順義王再升一格,從雙字王升為一字王?可是順義王不僅不是朱明宗室,甚至還是個蒙古人啊,這有先例嗎?

    什麼叫一字王?以明朝為例,一字王就親王。有明一代的親王一般是以古國為名的王爵,例如:齊王、秦王、趙王、燕王、魏王、韓王、楚王等。這些王爵大都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命名的,因為國號只有一個字,所以俗稱一字王。


    在明代,一字王的全稱為「某國國王」,如齊國國王、韓國國王、秦國國王等等。只不過雖然叫某國國王,但其實現在都是沒有實際封地的,只是掛名。

    明朝的一字王都是親王級別,一般而言,皇帝除了嫡長子繼承皇位以外,其他的皇子皆封親王。例如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爵位就是燕國國王,簡稱燕王。

    至於二字王則都是郡王,親王的兒子除長子繼承親王爵以外,其他的兒子皆封郡王,是以郡縣的名字冠名的。

    例如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楨獲封楚王,在他死後,他的嫡長子朱孟烷繼承了楚王爵位,其他的庶子、幼子封郡王,這些郡王都是以楚國當地的郡縣命名的,像是壽昌郡王、江夏郡王等等。

    那麼以江夏郡王為例,一般都是簡稱為江夏王。由於封號是兩個字,所以俗稱二字王。

    因此,有明一代的一字王都是親王,封號只有一個字。二字王都是郡王,封號都是兩個字。不過話說回來,在唐朝以前的中國,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混亂的。

    在西晉之前,中國是沒有親王和郡王的區別的。漢朝初年封了許多宗室為王,有的以國號為名,如齊王、楚王、魏王。而有的則以郡縣為名,如濟南王、臨淄王、長沙王。但無論用什麼方式命名,大家的級別都是一樣的,都是王爵。

    到了西晉時期,郡王這個爵位首次出現,不過當時對於親王、郡王的命名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西晉的親王也可以是兩個字,例如東海王司馬越、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汝南王司馬亮,這幾個王雖然都是以郡縣為名,但也是親王。

    唐朝建立後,唐朝朝廷正式區分親王和郡王,明確了親王的封號為古國名,用一個字;郡王的封號為郡縣名稱,用兩個字。

    到了明朝,皇族宗室的爵位制度基本完善,親王就是「某國國王」,郡王則是「某郡郡王」。

    在唐、宋、明三朝,除了極特殊情況以外,親王基本上只授給皇族,郡王則可以賜封給功臣。例如歷史上的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他就被南明政府封為延平郡王,簡稱延平王,是二字王。

    在最初的時候,南明政府想封鄭成功為親王,名字都想好了,叫潮國國王。但是鄭成功堅辭不受,因為明代沒有封異姓功臣為親王的先例(但有死後追封郡王的),於是永曆帝改封他為延平郡王。

    不過異姓王的爵位通常都不能繼承,其後代都是降為國公,以國公傳世。例如徐達的封爵就是中山王,而他後代的爵位則是魏國公。

    當然,在亂世時期,一些規矩也就嚴格不起來了,便也有異姓王襲爵的情況。還是說鄭家,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就繼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

    不過這些都是說封漢人為王的,或者即便不是漢人,但也是漢化程度極高的國內少族,那麼對於冊封蒙古人,究竟有沒有什麼說法或者先例呢?

    也是有的。

    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六年,蒙古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等人響應明朝的招諭,遣使「來朝貢馬,且致誠懇,請印信封爵」。

    永樂七年,明朝冊封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三人為順寧、賢義、安樂等三王;十一年,蒙古韃靼部首領阿魯台「能順天道,幡然來歸,奉表納印,願同內屬」,於是明朝又冊封阿魯台為和寧王。至此,明朝與東西蒙古分別正式建立了封貢關係。

    不過這裡必須要說明一下,以上這些冊封,與如今的順義王把漢那吉情況並不相同,不應該作為類比。為什麼呢?因為受封者的心態完全不同。

    剛才提到的這幾個冊封,在明朝的官方記載中,更多體現和強調的是馬哈木、阿魯台等蒙古大封



  
雲無風推薦:  瑪寂大陸:洛門教宗  東唐再續  宦海龍騰  
隨機推薦:  猛男誕生記羅軍  諸天苟仙  洪荒之永恆天帝  仙途閒修  最初進化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大明元輔"
360搜"大明元輔"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