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83章 正國本(卅二)真實目的

第283章 正國本(卅二)真實目的

某些考慮,甲種軍一開始不宜編制太多,要給與後續一些乙種軍升級進入甲種軍的空間來激勵乙種軍。

    呃,難不成我要先搞「五大主力」了?這名字怎麼聽起來忒不吉利啊得,把禁衛軍算進去吧,那就是「六大主力」,這聽起來可就吉利多了。

    說回「甲乙丙丁」分級制度,這個制度確實可以參考原歷史上的日本,高務實人如其名講究務實,不會因為他對那支侵略軍的反感就反對借鑑他們使用過的制度。相反,他覺得借鑑當時的日軍比借鑑某些歷史時期的歐洲軍隊反而還有一些優勢。

    什麼優勢?當然是地域接近、文化類似等優勢。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這是不必多說的,哪怕是後世的日本人自己也承認,並且與宇宙大國不同,日本人對此毫不避諱,甚至還挺自豪的。

    因為這樣的原因,日軍能用好的制度往往中國用起來也沒問題,「甲乙丙丁」分級制在高務實看來就屬於這樣的範疇之內。

    而且這裡還要先說一件可能會讓很多人意外的事:所謂甲、乙、丙、丁種師團,在日本人自己的資料里從來沒出現過,說明日軍的正規編制中並沒有甲、乙、丙、丁種師團這樣的說法,這應該是國內研究日軍編制時以訛傳訛,或者為了方便理解而形成的說法。

    換句話說,「甲乙丙丁」這樣的分法,它其實是中國人按照日本的實際做法來幫人家取了這樣的名字。

    那麼,當時日本陸軍的所謂甲乙丙丁分級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另外如果再深入一點,所謂「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又有什麼不同?

    在原歷史上的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總共組建了173個師團,其中戰前組建了17個「常設」師團,也稱「特設」師團,戰爭期間又組建了156個師團。這173個師團中有61個師團先後被派往中國戰場,編入了中國派遣軍序列。

    很多人往往搞不清什麼叫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不知道它們具體對應哪些自己熟悉的編制規模。按照當時日軍的編制,其實一般是這樣的:


    「分隊」是最小的戰術單位,類似於我們熟知的「班」、大明禁衛軍的「棚」。一個分隊大概有13人左右,其中大概有8到9個步槍手,1名隊長,3到4個機槍手配一挺輕機槍。

    「小隊」相當於「排」,由3個分隊,1個大概8-10人、3-4門迫擊炮的迫擊炮小隊和小隊隊部構成,規模大約60人左右。

    「中隊」,相當於「連」,由3個小隊和一個擁有中隊長、軍士、衛生員、勤務兵、司號員、通信兵大約20人的中隊部組成,規模約200人左右並配有1-2挺重機槍和步兵炮。

    「大隊」,地位在「營」、「團」之間,人數遠大於營但又明顯比團少。其包括3-4個步槍中隊、一個運輸大隊、一個機槍中隊和一個迫擊炮小隊約1200人規模並配有若干挺重機槍和少量步兵炮。

    「聯隊」,它比「團」的規模更大,包括1個約60人的指揮部,3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一個通信中隊和一個反坦克中隊,規模約4000人。日軍還有炮兵聯隊,約2000餘人,配備約40門野戰炮。

    「旅團」,獨立混成旅團一般有7000人左右,而步兵旅團則是下屬2個步兵聯隊約4000餘人。

    「師團」,是日本的主力基石,他的地位近乎於「軍」,是日本陸軍的最高編制,這個下面再細說。

    侵華戰爭爆發後,日軍又組建了10個四聯隊制的師團,其中新組建的是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師團,恢復番號的是13、18師團,連同原有的17個師團,合計有27個四聯隊制的師團。

    這些四聯隊制的師團中既有挽馬師團,也有馱馬師團。區別就在於挽馬師團中的炮兵聯隊配備的是野炮,而馱馬師團中的炮兵聯隊配備的是山炮。

    隨著戰局的發展,日軍發現四聯隊制師團過於龐大,不能適應戰場上多變形勢。所以從1937年9月開始,組建了7個三聯隊制師團。1939年在本土又組建了10個三聯隊制師團,還從1939年10月開始,逐步將四聯隊制師團改編成三聯隊制師團。



  
雲無風推薦:  宦海龍騰  東唐再續  瑪寂大陸:洛門教宗  
隨機推薦:  從特種兵開始的神級背包  無武江湖  諸神!  董鏘鏘留德記  都市無敵戰神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大明元輔"
360搜"大明元輔"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