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條倒還有理,最後這一條我以為大可不必這般計算。假使黑田軍返回釜山,雖然的確沒有攤薄釜山日軍兵力,但釜山日軍如今不過困獸而已。
既是困獸,那麼我天兵只需圍而不攻,等他們糧草不濟,遲早也只有失敗一途。也就是說,多了黑田軍在釜山,反而會讓他們更快吃完糧食,加速其投降。」
高杞想了想,道:「但我軍若久圍不攻,即便朝廷不說什麼,可咱們也一樣要吃飯,這其中花銷如何算?而若是進攻,火器花費也同樣消耗驚人。萬一不能全靠火炮轟擊,則戰後封賞、撫恤等等都要增加列算,花銷就更大了。」
高務若搖頭道:「火器暫且不論,這糧草豈能只依南糧?朝鮮為地主,我則為客軍,豈聞客軍自帶乾糧萬里助陣之理?
依我之見,如今全羅、忠清二道皆復,當先供應我軍,而非先入朝鮮府庫。若糧足則以,不足則記賬入冊,先仍以南糧支應,而朝鮮於日後補足。」
高務若這裡說的「南糧」,是指由南疆送來的糧食。此次高務實親征,未免如壬辰年一般受困於糧食問題,特意搞了一套新的調運辦法。
這辦法說來也不複雜,大體就是朝廷出資購買南疆之米,但不送往京師或者其餘大明各地,而是直接運到朝鮮戰場,具體如何運送由經略衙門說了算。另外還有一點則是,朝廷也不管運輸問題,都由南疆自行負責「送貨上門」。
當然,為了避免吃彈劾,高務實在疏文中就直接公開了採購價,其中不僅詳細說明了米價,還計算了運輸費用,價格上極具震撼性:比從湖廣買米居然還便宜了一點。
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高務實還玩了一手最絕的:「朝廷不問漂沒,此由南疆自負。」
這一手在大明堪稱王炸,原本不滿的人都沒話說了——啥,不能漂沒?那這買賣豈不是倒貼嗎?得得得,你南寧候厲害,家財億萬不怕虧,這活你樂意干你去干,咱就不湊這個熱鬧了。
其實所謂漂沒,也就是海運途中的損耗,這玩意兒在當下這個時代有時候的確不可控,但事實上只要航海技術越高超、船隻性能越好,那就越能降低這種損耗,至少在京華兩洋體系內,所謂「漂沒」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以京華兩洋艦隊的運輸能力和對大明周邊海情海況的了解,縱然不幸遇到颶風,通常直接損失也還可控,實在運氣不佳也只是導致時間上的延誤,因此高務實不僅的確敢這麼做,而且不會虧本。
要知道,在小冰河期的影響下,大明國內的糧食一直在緩慢漲價,而大明國內的運輸因為很多都要走陸路,這又直接抬高了成本,導致各地糧價差距甚大。
打個比方,湖廣糧食就比較便宜,但等送到了蘇杭一帶,價格就直接上漲近一倍,再送去京師又要漲接近一倍。這就導致京師的糧價差不多在湖廣的2.5倍左右——當然,這其中不全是運輸費的影響,還包括轉手貿易商人的利潤。
然而,從南疆買糧直接送達朝鮮,這其中的情況就不同了。南疆各國雖然名義上都有各自的統治者,但實際權力完全掌握在京華手中,導致京華成了「壟斷性跨國貿易集團」。
這就讓它無須擔心多次轉手貿易抬高價格,直接統收統供,除了它自己之外,沒有其他中間商賺差價。
如此,再疊加南疆受到小冰河期的影響極小,歸化戶籍制帶來的耕地面積和生產力提升等等,以至於南疆如今糧食產能非常充足,不僅內部沒有饑荒問題,還完全有能力對外輸送,價格自然也就比大明國內低了很多。
不過,高務若這個提議就有點狠辣。他先是說有了全羅、忠清兩道,明軍應該直接從這兩處朝鮮糧倉獲得糧草補給,又說如有不足則記賬後補——這兩道的確是朝鮮糧倉不假,但戰爭年間破壞得厲害,產量比承平時下降了很多。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真的全拿來給明軍吃,那麼當地朝鮮人就不知道會餓死多少了。高務若其實是知道這一情況的,所以他實際上是想讓朝鮮朝廷欠京華的錢。
且慢,就算朝鮮給不出那麼多糧食,這不也應該是欠大明的錢嗎,怎麼變成欠京華的錢了?
那當然是有原因的:大明現在的轉運模式類似於服務外包,而如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