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
一大半的軍隊幾乎全部都是鎮守在邊疆這樣的區域。
至少有七成的軍隊全部都是駐守在邊疆,而在大明腹地駐紮的軍隊就只有三成左右了,也才三十萬多人。
而腹地的這三十萬人,又有至少一半是駐守在北京城和南京城這兩個重要的地方的。
其他的地方只有不過不到二十萬的駐守。
而一個西北的農民軍就有二十萬之眾,這讓西北的地方官員根本無法處理。
如果從邊疆調兵回來平亂那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彼時大明的邊疆也不安穩。
後金一直都在遼東虎視眈眈。
所以,面對這二十萬的起義農民軍,大明朝廷很是頭疼。
不過好在,這個時候的農民軍人數雖眾多,卻都是各自為戰。
完全就是流寇一樣的存在,都是小打小鬧。
在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部屬,形成規模的情況下,充其量就是一個鬆散的對抗朝廷的聯盟。
這種聯盟對付上大明朝廷的正規軍,幾乎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
當時的百姓們跳起來造反也不過是為了一口飯吃罷了,一旦真的是要拼命的話,這些農民軍就是一盤散沙了。
所以彼時的農民軍雖然讓大明朝廷頭疼,但是大明朝廷卻沒有將這些人給放在心上。
當時大明朝廷乃是東林黨掌權。
這些高高在上的東林黨,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在他們眼裡,農民軍不過是不堪一擊的。
所以在農民軍起義之初,大明朝廷並沒有用雷霆之力迅速鎮壓。
只是不斷地給地方官員施壓而已,並沒有做出其他實質性的決策。
在這些農民軍裡面,以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所領導的農民軍軍紀最好。
並且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因為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在一開始就不是為了一口飯而揭竿起義,他們早就看上了遙遠北京城裡的龍椅。
所以,自從這兩人造反之初,對待跟隨他們的人就是用軍紀軍法來要求的。
雖然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一開始並不是最大的兩股起義軍,但是在他們兩人的領導之下。
雖然幾經波折,但是卻日益壯大。
最終,兩人所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成為了全國所有起義軍裡面最大的兩股。
也是所有反抗大明朝廷的農民軍裡面,實力最為雄厚的兩支軍隊。
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所帶領的農民,完全就可以用軍隊來形容了,而不是農民起義軍。
也正是因為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的崛起,大明朝廷這才真正的重視了起來。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已經形成了氣候,兩人多帶領的起義軍也形成了極強的戰鬥力。
完全不是大明朝廷的地方軍隊能夠抗衡的。
崇禎六年,西北地區的各股農民軍從山西翻越太行山進入北直隸南部和河南北部的平原和山區。
試圖從西北地區進入中原腹地。
這個信號已經很危險了。
如果真的讓李自成和張獻忠占領了中原腹地的區域,那麼大明朝廷就真正的是傷筋動骨了。
原來的農民軍鬧也只是在西北邊鬧騰,可是現在卻直接進入了中原腹地鬧騰,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一旦被這些農民起義軍給鬧了起來,那大明朝廷就是真正的後院起火了。
搞不好,都不用遼東的後金,這些農民軍就可以直接將大明朝廷給顛覆。
所以,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的東林黨趕緊派兵前來鎮壓。
他們這個時候也才將這些農民起義軍重視了起來。
並不是怕這些農民起義軍顛覆了大明朝廷。
這些東林黨是怕這些農民起義軍從中原直接直搗江南地區。
江南地區那可都是東林黨的老巢,他們的所有田產都在那邊。
如果失去了中原這個天然的屏障,那他們的老巢就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