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特大消息,尤其是參加會試的老爺們都注意了,大明日報刊印了會試的新規定了!」
報童們抱著一大摞子大明日報邊走邊拿著報紙揮著這、吆喝著。
聽說是會試新規,參加會試的學子們哪裡還能忍的住,紛紛圍了上去。
只是片刻的功夫,眾學子們都懵了,隨即議論聲沖天而起。
「知道人多,但沒有想到竟然會有一萬三千餘人,這應該是自科舉以來會試人數最多的一次吧,按照歷年錄取在兩百五十到三百人之間,這差不多得六十取一吧!」
「人多也沒事,如此多的人參加會試,應該會錄取的多一些吧!」
「多肯定會多,但也有限,畢竟朝廷新規候補不得超過三年,現在大明雖然還缺官員,但缺不了這麼多!」
「本以為朝廷整頓吏治,急缺官員,新朝第一次會試會錄取多一些,但現在看來,算是陪跑了!」
「趁著這個機會,打聽一下哪些學子有希望,現在結交一番,以後也能混口飯吃。」
「你們再看看,今年的會試改了評卷方式,採用分數制,和崇禎元年的武科是一樣的。」
「還有,你們看看,今年會試錄取廢除了洪熙元年定取士之額,南北四六分的詔令,整個大明統一錄取,不分南北地域了。」
「這、這這是打破祖制了,滿朝官員就沒有反對的嗎?」
「反對什麼?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為什麼要反對,以往對評卷和排名都在主考官、同考官手中決定,主觀因素太強了。
現在是分高分低一目了然,哪裡還用的著爭論!」
「就是,如此就杜絕了走後門、拉關係的可能性,因為評分標準就在那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哪怕是主考官也沒法改!」
會試新規的刊印,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但對於大多數的學子來說是比較贊成的,這部分人都是普通之家的。
討論過新規之後,眾人又開始討論著之前的話題。
「會試三場,前兩場倒也不算什麼,關鍵是第三場的策論,這才是重中之重,也是爭議最大的地方。」
「現在不一樣了,按分數來,前面兩場若是分數低了也會影響整個名次的。」
「大明馬上要迎來數十年之久的盛世了,估計今年的策略會是治國安邦方面的!」
「去年的寧遠互市招商,似乎朝廷要大力發展商事,會不會跟這個有關係?」
「有可能,還有可能就是刑律方面的策論吧!」
眾學子們紛紛議論著,文華殿內,崇禎坐在首座之上,下面站著三十二人。
這三十六人就是本次會試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四人,同考官三十二人,幾乎是往年的兩倍了,但誰叫今年參加的人數是往年的三倍以上呢。
即便是有三十二人,每人平均得評四百三十份試卷,到二十六日放榜,日均三十餘份。
看著不算多,但別忘了會試考三場,也就是一天近百份,工作量不小的。
主考官是禮部尚書劉宗周和內閣的韓癀、李標、李國普四人。
同考官則是六部九卿各出一人,其餘均為翰林院的人,都是錦衣衛調查過的清白、剛正不阿之人。
崇禎本意是讓孫承宗、袁可立二人擔任,但一個去了濟南坐鎮,一個要統籌政務,實在是沒空。
聽完了禮部尚書劉宗周對會試的安排以及進度之後,崇禎沉聲道:「諸位,會試還有三天,召諸位來除了去聽聽你們對會試的安排外,還有就是為了試卷的問題!
各部院上呈的試題多大三百餘道,朕粗略看過一些,看的出來都用心了,
可太多了,朕也難以取捨,所以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崇禎說完,朝著王承恩招了招手,兩個小太監各自抱著一個箱子進了文華殿。
「左邊箱子裡是四書,右邊箱子裡五經,你們抽出抽出七道,就是第一場的試題了,有問題嗎?」
眾人齊齊的搖頭。
會試三場,第一場考經問五條,考生需做三篇四書文,四篇五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