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恕罪!」
眾人渾身一震,直接都站了起來。
皇帝的話雖然輕,但實際很重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權不下鄉,這不是說大明皇權不行嗎?
袁可立低聲道:「陛下,皇權不下鄉主要是三種因素導致的,其一,交通不便的問題;
其二人口聚集的問題,有時候方圓數里只有幾十戶人家,
其三則是紳權。」
說到這裡,袁可立臉色嚴肅了起來:「太祖之前,皇權、相權並立,共同治理國家,
但在這兩者之外,還有另一種權利,那就是紳權,顧名思義就是紳士的權力。
這裡的紳就是鄉紳或士紳,包含了擁有鄉一級土地治權的地主,
有土生土長的同姓宗族元老,有武官解甲歸田和文官告老還鄉的退休官員,
有對當地做出貢獻的鄉賢,還有取仕不成但能教化鄉民的讀書人,
他們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是皇權不下鄉的最大阻礙因素,
也是為何延續千年了,一直未曾改變的主要因素了。」
崇禎面無表情,但內心滿是嘆息之色。
袁可立表述了這麼多的身份,在後世只有的一個統一的名稱,那就是鄉村惡霸。
只不過現在的鄉紳是有文化的鄉村惡霸罷了!
封建社會中,宗族勢力很團結,也都以宗老、族長唯命是從,聽他們的話甚至超過了官府。
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有兩點因素,一是宗老掌控著宗族的絕對話語權,得罪了他們,死了連祖墳都進不去,這無疑是百姓頭上的一把刀。
二是讀書少、見識少以及多年的奴性思想在作怪。
但話又說回來了,這種團結也造就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在國家危難關頭整個宗族奮不顧身的反抗著外敵的入侵。
袁可立雖然沒有明說,但話中滿是顧忌之色,也是勸皇帝三思。
這事崇禎也是頭疼,後世的法治社會,為了重點打擊村霸,高層都下紅頭文件了,但依舊還是有不少存在,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以前不管是不想管還是管不了,但既然沒人打破,那就讓朕來開這個頭吧!」
崇禎內心冷哼了一聲,而後看向群臣:「諸位愛卿以為,這事該如何解決?」
「陛下,臣以為此事可以先緩一緩,先將官員們整頓完後,再整頓下面的胥吏!」
「陛下,如今來看,胥吏是不用登記造冊的,當地官員可以隨意任免,被巡視組、監察御史發現整頓後,等他們走了,過一段時間,又會恢復原狀。」
「陛下,胥吏、鄉紳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若是遇見聯合抵抗的,說不得出亂子!」
「劉尚書,您這話本官不認同,陛下自登基以來努力的為百姓謀一條出路,難道因為鄉紳阻礙,就延緩或者效果打大折扣?」
眾人議論紛紛,言語中都是忌憚之意。
而就在崇禎準備出聲時,軍紀監察部的李邦華出聲了,冷聲道:「諸位大人,不要忘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還是在朝廷的治理之下,宗族勢力雖大,大的過王法、皇權嗎?」
說道這裡,李邦華轉身看向崇禎,躬身道:「陛下,臣以為,必須要整頓,但可以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殺雞儆猴、敲山震虎,各府挑一些典型的鄉里,重點整頓一下,哪怕是出動衛所鎮壓都可以,
就是傳達一種態度,敢鬧事、敢搞些小動作,朝廷絕對會以雷霆手段鎮壓;
第二步,有了朝廷的震懾之後,扶持一些胥吏,從隔壁縣互調,分化當地胥吏的力量;
第三步,朝廷派遣官員下鄉,就當是為官之前的歷練了,紮根鄉里,知道百姓的想法,以後主政一方才能做出貼合百姓的政令,而非拍腦袋決定。
其實也不一定是官員,南北兩雍的貢生那麼多,派一些下去還是可以的,免得他們眼高手低。」
聽著李邦華的話,崇禎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