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打仗這玩意,並不是說能學會就能學會的,現在的朱英也已經沒了這個時間。
不過對於儲君來說,也沒這個必要。
對於大孫的提議,朱元章並沒有反對。
老十七是個好孩子,在軍事謀略上有著絕佳的天賦,從在鳳陽的那次,就已經看了出來。
能夠這麼快封王,自然也是有這個因素參雜其中。
藍玉是個聰明人,尤其是跟了大孫之後,也變得懂事許多了。
自然能夠清楚這次過去,便就是為老十七開路。
大孫的舉動,也讓朱元章看到了叔侄同心,家庭和諧的景象。
隨著一道諭旨的下達,大量的衛所軍士被調動起來。
其實這在朱英看來也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對衛所來說,相當於把內部的矛盾,逐漸向外去轉移了。
當衛所的大量軍士離開後,很多東西也比較方便查探,最主要的是不容易引起衝突。
一個衛所長期駐紮在同一個地方,腐敗的現象,只會越發的嚴重。
現在大明國庫充盈,即便是兩線作戰,基本上也沒什麼問題。
到了夏糧徵收的時候,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不把遼東那邊整理乾淨,沃土的開墾也不會急著開始。
沃土就在那裡,誰也偷不走,拿不動,除了大明有這個開墾能力,其他無論誰來都不得行。
遼東的事情緊鑼密鼓,這邊朱英的軍事學院也沒停下。
大量招收生員的消息,隨著驛站散播到大江南北。
加上前面朱英對於考生的優待,改善,使得許多學子對軍事學院也算是心生嚮往。
別的不說,至少第一批生員的招收,至少能達到滿額的狀態。
聽上去有些奇怪,畢竟這是大明軍事學院,還是陛下擔任院長。
好像應該都趨之若鶯才對。
實則對於武人的偏見,在絕多大數的百姓眼中,就已經是刻板印象了。
甚至很多百姓,搖身一變從軍後,也會跟著軍中的風俗來。
這不是大明朝的緣故,而是自從始皇一統天下後,幾乎都是這麼一個調調。
朱英的軍事學院招收生員的要求可不低。
別的不說,只要要有識字的能力,才算是有基礎資格,否則寧缺母濫。
而能夠識字的,幾乎都是文人了。
普通老百姓也沒這個能力去供養讀書人。
小孩稍稍長大一點,那就得幫家裡做事了。
而這個時候,朱允炆那邊的律法書修訂,也基本上已經完成了。
臨近黃昏時,朱允炆興高采烈的捧著大明最新律法典籍,歡天喜地的跑了過來,跟大兄報喜。
「這段時間,辛苦了。」朱英接過律法書之後,並沒雨第一時間去查探,反而是笑著說道。
聽到這話,朱允炆心中不由生出感動。
「給大兄辦事,不辛苦。」
朱英搖頭道;「修訂大明律法,並不是為我辦事,而是給天下的百姓辦事。」
「我之所以讓你把律法定得如此細緻,最大的原因就是讓遭受到不公的百姓,可以根據這本律法書,來平冤屈。」
「可以說這本律法書跟整個大明的未來,都是息息相關。」
聽到大兄的教導,朱允炆低頭回道:「謝大兄提點。」
朱英見氣氛有些凝重,便就起身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不管怎麼說,這件事辦得很漂亮,沒有辜負為兄對你的信任。」
「說吧,有什麼需要獎賞的,能夠答應的,為兄必然會答應。」
聽到這話,朱允炆的腦海里,想起了娘親的囑咐。
便就硬著頭皮說道:「大兄,我也想海外建藩。」
「哦!」
朱英有些詫異的看向朱允炆,隨即又釋然起來。
這番有些難為情的模樣,顯然不是出自那自身的本意,必然是有人在後面支招。
朱允炆平時親近的,也就那麼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