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沉吟,他才緩聲道:「元奇團練開支浩大,規模小,於事無補,規模大,朝廷負擔不起如此大的開支,不解決這個問題,元奇團練別說是成為經制之師,就是長期保存,也是奢望,知足爭取團練大臣之職,想來不是權宜之計罷?」
「如此大事,自然要從長遠考慮。」易知足不加思索的道:「元奇團練開支大,主要在於配備的火槍和消耗的彈藥,若是大清能夠自行製造生產足以媲美花旗國的新款火槍,這開支就能縮減四成,彈藥若能夠大規模生產,降低生產成本,還能縮減一二成。」
不待他話說完,林則徐就驚喜的道:「元奇有這能力?」
「元奇哪怕是傾其所有,也要力爭實現火器自產。」易知足沉聲道:「大清不能沒有自己的兵工廠,一國之軍工,豈能長期依賴他國?」
「說的好!」林則徐興奮的道:「若是元奇能夠製造出不遜色於花旗國新款的火槍,大幅縮減開支,元奇團練必然有望成為朝廷的新軍。」
「部堂大人且別急著高興。」易知足趕緊給他澆一瓢冷水,「火器製造,有兩大難關,一是研製,二是工業基礎。西洋火器新品種層出不窮,日新月異,淘汰很快,研製需要龐大的技術人才團隊。
更為重要的是工業基礎,沒有強大的機器生產能力,即便能夠研製出好火器,也無法大量生產,而且,現在的火槍都需要高度統一的規格,所有的槍支零件要能夠互換,這不是手工製造能做到的。
而不論是研製還是奠定工業基礎,都需要時間,而且是不短的時間,即便有花旗國的大力支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林則徐急切的問道:「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知足心裡總該有個底罷。」
「五至十年。」易知足沉聲道:「十年之內,大清必須實現軍工自給,為此,元奇可以不擇手段。」
五至十年,這時間並不長,林則徐有些納悶,為何易知足的語氣中卻是充滿了緊迫感,連不擇手段的話都說出來了,略微沉吟,他神情嚴肅的道:「知足如此急迫,可是十年之後,將有大的變故或是戰事?」
易知足點了點頭,道:「歐洲各國如今都在大力發展工業,一俟他們奠定了工業基礎,實現大規模的機器作業,就都會象英吉利一樣,極力對外擴張,因為歐洲各國人口少,面積小,必須要極力對外擴張,才能滿足大規模機器生產之需要。
咱們大清,人口眾多,疆域遼闊,又甚是富庶,是歐洲各國對外擴張的最佳目標,十年,咱們只有十年時間,十年之內,若是不能建立自己軍工體系,歐洲各國就會掀起一波瓜分大清的熱潮。屆時,不僅有亡國之危,還有滅種之險!」
亡國之危,滅種之險!林則徐被他這番話說的心裡有些發毛,一瞬不瞬的盯著他,這小子斷事極准,在廣州不論是官場還是商場,都是有口皆碑,他也清楚這小子,不是文人習氣,喜歡故做驚人之言,亡國滅種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怎不令人心驚。
易知足被他盯的有些不自在,摸出一支雪茄,也不假惺惺客氣,自顧點上,他今日對林則徐說那麼多,有些借題發揮的意思,以他的估計,林則徐在廣州呆的時間應該不會長,極有可能調任,因為兩場大捷的緣故,他只有兩種可能——調任兩江總督或是調回京師直接入軍機。
實則,兩江總督的可能不大,畢竟林則徐之前就是兩江總督,而直隸總督一般不會委任漢員,調回京師入軍機的可能最大,出於這個考慮,他才給林則徐灌輸發展工業,自建軍工體系,建立海軍和艦隊這些觀念,指望他回京師能夠影響道光以及一批大臣。
從總督府出來,易知足沒有回元奇總號,出城之後,他徑直乘船去了小箍圍島,如今小箍圍島上不僅駐紮著四千元奇團練,磨刀洋和定海俘虜的四千餘英軍戰俘也都盡數關押在這島上。
在打消了林則徐進京獻俘的念頭,又獲得允許英軍贖回戰俘,這批戰俘在易知足眼中也就成了白花花的銀子,出兵收復定海,官府一個大子兒沒掏,這回贖戰俘的銀子自然沒人敢跟他搶,他沒拿這些戰俘去跟林則徐兌換賞銀,已經算是很客氣了。
這批戰俘,易知足當初是答應了要善待的,但是善待戰俘不等於是白養著不幹活
第三一一章 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