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了繁忙的電影宣傳,隨後就投入了演唱會的籌備之中。而很快,華納兄弟就與十一工作室合作,開始籌備「歌舞青春」的舞台劇版本,這次的舞台劇版本不會局限在百老匯演出。華納兄弟計劃將這個舞台劇在全美進行巡演,目前已經做出的策劃就高達一千場次,這個數字足以讓大部分百老匯劇目失去光芒。
一股叫做「歌舞青春」的音樂劇文化風潮,就如同「陽光小美女」的獨立風潮、「斷背山」的同性戀風潮一樣,在全美席捲了開來,從書籍到電視。再到脫口秀等節目,還有網絡、生活、廣告、促銷活動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歌舞青春」的影子,這是一次對青少年文化進行革新的歷程。
此時專業影評人們再來做發言就不太合適了,出現在媒體上的更多是社會學者、文化學者,對於「歌舞青春」所引發的連鎖反應進行分析。
「歌舞青春」代表的是青少年對夢想的追求,這是主流思想所提倡的;而這部電影代表的更多是青少年對於內心真實想法發泄的一種渴望,就好像電影裡的特洛伊一樣,他喜愛籃球也喜愛音樂劇,但是因為學校的環境而使得他畏首畏尾,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年輕人絕對不少:沒有人規定橄欖球四分衛就不能喜愛唱歌,不是嗎?最重要的是,「歌舞青春」最直接的呈現出青少年對於音樂、舞蹈的一種好奇心,流行音樂流行文化其實推崇的就是這些,青少年以前都是處於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現在他們也可以加入其中,親身經歷音樂、舞蹈所帶來的樂趣。這才是「歌舞青春」形成風潮的直接原因。
將這些針對北美青少年的分析,將這些北美市場的反應,放到世界範圍內,也同樣是行得通的,從南美洲幾個國家的呼籲聲就可以直接地看出來,北美青少年的渴望在歐洲、亞洲、大洋洲也都是一樣的。在這個年紀的青少年,文化、思想、價值觀也許各有不同,但是生活的苦惱、夢想的構建、愛好的培養,還是有共同之處的。
所以,當「歌舞青春」在北美以外地區進行放映的時候,就受到了如潮般的瘋狂回應。
「歌舞青春」在全世界累積一百多個國家進行了公映,其中在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日本等二十三個國家都拿到了至少一周的票房冠軍。這個成績可是比「斷背山」、「陽光小美女」出色了許多,畢竟「歌舞青春」定位比較廣泛,受眾群從十歲的孩子開始,到擁有孩子的家庭都是適用的——這就是電影分級的根本區別,受眾面的大小。
「歌舞青春」以一種氣吞山河的架勢開始在全球席捲著票房,北美一億兩千萬美元的票房根本無法反應出這部電影在觀眾群之中受歡迎的程度,北美以外的地區「歌舞青春」一口氣拿下了兩億三千萬美元的票房,這使得「歌舞青春」的全球票房彪悍地邁過了三億門檻,達到了三億五千萬的數字——這個成績比「斷背山」還要彪悍,足見全世界都在為這部電影而瘋狂了。
五百萬的投資,一群沒有名氣的新人,在全球範圍搶下三億五千萬美元的票房,這個成績在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里都是讓人眼紅的。特別是在十一工作室剛剛完成了一個輝煌的2005年之後,創造下如此成績,就更加讓人羨慕了。同時,「歌舞青春」作為一部埃文-貝爾只是打醬油的「獨立」作品,取得了這樣令人咋舌的成績,也讓人看到了十一工作室的潛力。不管未來會如何,至少十一工作室擁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從電影開始,輻射到小說、舞台劇、巡迴演唱會、節目,乃至文化,「歌舞青春」確實是在以一種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態勢發展著。就連百老匯也受到了不小的好處。
據不完全統計,「歌舞青春」上映之後的半年裡,百老匯的上座率普遍上升了十個百分點,重點在於,年輕人的身影增加了不少。這種情況不由讓人想起兩年前,埃文-貝爾出演了「九」,並且成功地主持了托尼獎之後,所製造出的效果。不過,這一次的效果顯然更加明顯,因為一部電影的威力肯定是比托尼獎來得深遠,再說了,如今的埃文-貝爾比起兩年前,號召力也是更勝一籌了。
在這種局勢之下,「歌舞青春」拍攝續集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但讓人意外的是,十一工作室一點聲響都沒有,特拉維-拿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會先把精力放在舞台劇的排練上,暫時不考慮續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