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對於這種外表精緻萬分,但是加工起來難度極高,而且因為加工成本高製造周期長,產量低等致命弱點而無法大規模裝備軍隊的魯密銃,奧斯曼帝國的使者科普律魯也是視之如雞肋。
所以,在禮司與奧斯曼帝國英格蘭王國兩個使團會談之初,雙方提出各自要求的時候,科普律魯便開門見山的提出了要大量採購南中製造的各種武器和盔甲。
「敝國上一致看好貴處所出的甲冑兵器,如果可以的話,此番在倭國招募的四萬兵馬,願意全數在貴處裝備甲冑兵器,期間最好有不少於一萬人的火銃兵。另外,我們準備購買至少五十門大炮。用來對付那些異教徒的城堡。」
科普律魯很是獅子大開口的,子便向南粵軍拋出了一個巨大的訂單。三萬人的冷兵器,一萬人的火銃,另外還有五十門用來攻城的火炮,毫無疑問,奧斯曼人是見識到了克龍炮和臼炮的威力,用它來對付巴爾幹半島和中南歐山區的貴族城堡最是合適不過了。
不過,說這番話的時候,他的旁邊便是英格蘭王國的使者溫斯坦萊,聽得這話,未免有些尷尬。
除了兵馬武器之外,余的就算是些比較正常的貿易了。
糧食!油脂!酒類!茶葉!布匹!絲綢!瓷器!還有糖等等等等!
正是南粵軍對外貿易輸出的主要。特別是糧食!不要跟我說什麼土耳其人主食是麵食。此時的奧斯曼帝國疆域可是遠非現在的土雞所能夠比擬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果然不是蓋的。即便是他們自己吃麵不吃米,那些新征服的地區,比如希臘匈牙利兩河流域等地,還有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度可是有不少是喜歡吃大米的。他們完全可以進口大米來餵飽他們,進而省小麥來給自己。
至於說像菜籽油茶葉。布匹絲綢瓷器糖等物的出口,更是能夠為南粵軍的財政增加不少。嗯,似乎此時的奧斯曼是信仰默罕默德的。怎麼會大量進口酒類?
不要忘記了,他們的前任蘇丹就是因為酗酒導致肝硬化而死的。有這樣的蘇丹。國內的主流社會,會對酒類排斥嗎?
特別是現在在打仗,烈酒,可以用來處理傷口,所以,也是要大量進口的!
「貴使要的這些商我們自然會組織出口。但是,不知道貴使會用什麼貨幣來支付價款?」
對於糧食這些大宗貨物的出口。向來是南粵軍悄悄的施展自己影響,控制別人政權的利器,沒辦法,是人就得吃飯。靠喝露水能活的只能是知了。如今,南中地區的幾個糧食主要產區連續幾個好年景,各處的官倉常平倉思無倉等倉廩之中更是堆滿了稻穀,再加上前幾年的陳糧更換,亟需出口s;。
這些陳谷,晝夜不停的被轉運到海邊,裝載上船。北上運到上海登州天津等地,之後由各處與南粵軍有關係的糧食商人繼續往內地轉運。利用內地與南中巨大的糧食價差,賺取巨大的利益。同時,為南中的工場提供所需要的各種原料。倒也是令江南一片繁盛的景象。
從隆慶年起,一直到崇禎末年,海外流入的白銀高達幾億兩,然江南一帶,卻經常饑荒,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有著「蘇杭熟。天足」美稱的蘇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絲原棉等物取代。
曾有明人筆記言:「蘇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矣。」
商業的誘惑,讓當地百姓,紛紛改種經濟作物,依靠出售生絲棉紗棉布等來購買糧食在這種交通運輸比較落後的時代,跨區域購買糧食,很容易造成糧食危機,特別因天災造成糧食短缺時,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區,一樣遭受極為嚴重的打擊。
朱元璋時期,大米一石價格為兩錢五分白銀,折銅錢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漲到五錢,這個價格維持百年左右,直到萬曆末年才漲到七錢,天啟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價,除非遇到特大災害,從未超過每石一兩。
從崇禎十二年起,蘇杭等地,米價一直徘徊在二三兩之間,依古時這種米價,若一兩銀能買到二三石米,便為太平盛年,一兩銀買一石米,為正常年景,略略緊張,一石米若超過一兩銀子,往往便有饑荒了。
試想,如果整個長江中游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