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這兩天的情緒低沉到了極點。
先是做夢夢到了太祖爺,告誡他要務必逃出危城,到南京去重振朝綱,中興大明。可是,如何逃出去,可惜遷都北京的成祖爺沒有像太祖爺給建文帝那樣,為他這個子孫留下什麼錦囊妙計或者是密道。
宮女和太監們又在紛紛傳說,在深夜曾聽見太廟中巨大響聲,又似乎有腳步聲走出太廟。他還聽說,奉先殿連日來在深夜有恨恨的嘆息聲,有時還傳出頓足聲。一連數夜,侍候在奉先殿的太監們都聽見正殿中在半夜三更時候,常有嘆氣聲,頓腳聲;還有一位老年太監看見燭光下有高大的人影走動,使老太監猛一驚駭,大叫一聲,跌坐在殿外地上。
每次從太監口中聽到類似的奏報,都讓他的情緒一次次的被打擊到低谷,他雖然口中不言,甚至有時候還令人將所謂謠言惑眾之人尋找出來重辦,但是在他的內心之中,惶恐,懼怕,膽怯,驚慌,等等情緒交織在一處,不知道該如何自處。有時在內心深處他也絕望地哀嘆道:「這難道是亡國之象?朕難道是亡國之君不成?!朕的祖父、兄長是無道之君倒也有些勉強說得過去的緣由,朕如此勤政,如何便是亡國之君了?!!」
如果說從勤政這個角度來說,崇禎的確很像他的祖宗,著名的勞模皇帝朱元璋,和百十年後的四爺雍正也是不遑多讓。他十七歲繼承皇位。在即位後的幾年中,他每日兢兢業業,立志中興明室,做一位千古英主。作為受命於天,代天理民的天於,他照例每日五更起床,在宮女們的服侍下梳洗冠帶,在乾清宮的丹墀上焚香拜天,祝禱國泰民安,然後乘輦上朝,一大的忙碌生活就開始了。
但是,正如主席那句被無數人篡改之後傳播的話一樣,「如果路線錯誤,知識越多越反動。」(原話是這樣的:「如果(知識分子)路線錯誤,知識越多越反動」,不知為何總有人故意隱匿「如果路線錯誤」這個前提條件,斷章取義,拿「知識越多越反動」大做文章。)同他的祖父、兄長相比,崇禎在治國理政上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是一味的討好官紳,只想留下一個千古英主仁君的名聲,而一改祖父、兄長已經行之有效的那套利用太監從官紳手中奪回一些原本就該是國家和皇帝所有的權益的手段。結果,便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朕朝乾夕惕,苦撐了十七年,競落到今日下場!」
眼看著祖宗傳下來的江山就要亡在自己的手中,死後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特別是在他心目當中頗為不以為然的祖父神宗萬曆皇帝和兄長熹宗天啟皇帝,倘或是在九泉之下這兩位質問他,你把朕傳給你的江山如何便丟失了?!他該如何去應對?
這種多日來壓在心頭的自愧心倩,今日特別強烈,使他坐立不安。他忽然在暖閣中狂亂走動,連連發出陣陣恨聲,並且喃喃地自言自語:「朕無面目見祖宗!無面目見祖宗!……」
但是他卻忘了,在剛即位的第二年,他命一位有學問兼善書法的太監高時明書寫了「敬天法祖」的匾額,懸掛在乾清宮正殿中間。這四個字,從前沒有別的皇帝用過,是他經過反覆斟酌,想出這四個字,表明他的「為君之道」。在他看來,天生萬物,天道無私,能敬天即能愛民,所以作一位「堯舜之君」,但是在他的意識里,那些粗手大腳為他完糧納稅的農人百姓應該不在「民」的範疇內,就像如今亞洲最大的皿煮國家只有一億人一樣。敬天是理所當然。至於「法祖」,是表明他要效法大明的開國皇帝大祖和成祖。這兩位皇帝被稱為「二祖」,是他立志效法的榜樣。成祖以後的歷代皇帝,都稱為「列宗」,他並不打算效法,只是出於倫理思想,表示一下對他們的尊敬罷了。
但是,隨著當皇帝的時間長了,伴隨著山河每況愈下,諸事不順,他即位之初的那份「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的銳氣漸漸的被消磨下去,每年到奉先殿跪在「二祖」的神主前痛哭禱告的次數也增多了。愈是國事挫折,愈是悲觀絕望,愈是憤懣愁苦,他愈是想到奉先殿,跪在太祖和成祖的神主前痛哭一場。他不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到奉先殿去不全是求祖宗保佑,如古語所說的「乞靈於枯骨」。他有無限苦惱和說不盡的傷心話,既不能對朝臣明言,也不能對后妃吐露,而只能對兩位開國祖先的神靈痛哭。他在痛哭時雖然不說話,避免被宮女和太監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