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子派,內地派等等眾多派系。李家兄弟就是內地派的代表人物。但是,這些派系卻是毫無疑問的都希望李守漢能夠獲得更多的權力,擁有更廣大的空間。在這一點上,李沛霆是各派都暗中承認的勸進的最佳代表。他們都希望李守漢能夠早日登上那個位置!
各派之間所區別的,卻是南粵軍在李守漢登上大位之後將主要力量投放在何處,將權力重點和大部分資源擺放在哪裡的問題上!
以李大公子李華宇為首的一派人,主張立足於南中,拓地十州、扶桑等處,至於說中原,那就是一個勞動力的來源和各種產品的市場。在這批人看來,內地最好就是這樣一直打下去,打上他個幾十年,讓南粵軍有足夠的時間將十州、南中、扶桑等地變成自己家的後院之後,再行解決中原的問題。
可是,李家兄弟兩個人和他們背後的內地派,卻是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應當早日北上中原,早定大義名分,這樣,李守漢便可以不再以明朝臣子這個頗為尷尬的什麼狗屁梁國公身份來號令四方!
而且,平定中原之後,大批的百姓,各處的恢復生產休養生息,同樣是會給南中的各種出產找到一個好去處,有那麼龐大的人口基數在,何愁東西賣不出去?
&是中原當真如漢末三國或是如唐末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那麼亂殺亂砍上幾十年,勢必人煙稀少,便是如同曹孟德詩中所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無論如何也是主公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在來之前,李沛霖便和他的好弟弟李沛霆在一起好生的分析了一番李守漢內心的想法,準備設身處地的從李守漢的角度找到一個能夠勸說他早日揮師北上的理由。
有道是箭頭不行努折箭杆。雖然南粵軍實力雄厚,兵力精強,糧餉豐足,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李守漢這個當家人的首肯,那麼,任何一種對於內地的看法或是態度,都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可是,饒是李沛霖熟悉人心政務,了解官場齷齪,世道人心,李沛霆更是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紈絝子弟做派,但是這兄弟二人卻仍舊摸不透這個相處了二十餘年的李守漢對於大明朝廷的心思。
若是說李守漢不是大明朝廷的股肱忠良之臣,只怕便是朝廷里對李守漢仇視最重的東林一黨都不太會相信。他們只能用大奸似忠這樣的話來解釋李守漢的諸多行為。
幾次三番的在朝廷危急之時不遠萬里自備糧餉勤王,而且每一次都給被建奴打得鼻青臉腫狼狽不堪,政治上嚴重失分的朝廷以不錯的戰績,讓大明朝廷能夠挽回些臉面來。
為了大明朝廷,不但李守漢自己出兵出錢,而且還想方設法的為朝廷籌劃軍餉,報效軍糧,開闢餉源。幾位內閣大佬閒暇之餘也曾經慨嘆過,倘若朝廷的帶兵將領都如李爵帥,何愁大明不能中興?
自從崇禎九年以來,李守漢每年以數十萬糧餉報效內廷,又將廣州海關關稅、登州、萊州、上海、天津等處開辦海關的關稅如數上交朝廷,讓本來為日益困頓為財政發愁的崇禎皇帝腰間闊綽了不少。更是對朱由檢同學的日常起居飲食生活關懷備至。眼下,幾乎內廷的吃飯穿衣日常用度,有半數以上是由梁國公府負擔開支的!
李守漢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了一個愚忠之人的標準!
對此,李家兄弟二人也只能是暗自搖頭嘆息。可是,東林黨人卻是以另外一種腔調來評價李守漢的如此忠心恭謹:「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倘或當時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用這種井中投毒、先行判定李守漢有原罪的手段來評價他的諸般作為。
也難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李守漢的話,就是完全另外一個樣子了。
為了謀得兩廣,他不惜先行與兩廣地方官吏勾結,大量輸入廉價糧米砂糖鐵器,擠兌得兩廣那些種田人和依靠榨糖煉鐵為生的人家紛紛破產。為了生活下去,不得已背井離鄉,鋌而走險,將兩廣變成一片動盪之地。
這樣一來,原本缺少勞動力的南中,頓時獲得了一個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來源!更是借著北上兩廣平亂之際,將兩廣納入自己的體系之內!
至於說私下裡與流竄於中原各地的各股流賊之間進行人口、財物、古董字畫書籍交換盔甲刀槍糧食布匹的事情,反倒是見怪不怪了。因為這樣的生意,南粵軍不但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