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北明大王陳德興的日月王旗已經立在了原來第一近衛旅所在的陣地之上!
擁有半神之格的君王,華夏世界的締造者,現在就在騎在一匹西域駿馬之上,身披鋼甲,頭戴鋼盔,腰中懸著夾鋼橫刀,一對銳目凝視著血火紛飛的戰場。大明和蒙古的九萬大軍,就在他的注視下進行著最慘烈的搏殺。
這是一幅多麼讓人心驚膽魄而又心馳神往的畫面啊!在這個時空後世的鈔票上,歷史教科書上,天道教的道觀裡面,還有各國皇宮或是王宮的壁畫上,都能看到這樣的畫面。
而在這些所有的圖畫壁畫油畫或是雕塑當中,卻很少出現另外兩位當時也在這個戰場上的君王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和後來的大唐世祖李彥國。
忽必烈就在距離陳德興不到一千二百步開外,蒙古大汗已經下了戰馬,爬上了一個由翻覆的沙盾車改造成的土堆。目光焦慮的看著前方的火海血海。
蒙古大軍正在全線進攻,同時又全線陷入苦戰。無論是位於中線的怯薛軍和塔察兒宮帳兵,還是位於左右兩翼的另外四個萬戶。都被數量遠遠少於他們的明軍阻擋,半步也不得前進。甚至在明軍的各種火器和他們強大的步兵打擊下損失慘重。
忽必烈知道在這一戰中,他已經投入了最強的兵力,盡了最大的努力雖然後世的歷史學家在講到這段歷史時,往往會批評忽必烈分了八萬大軍去河南。同時還讓一個萬人隊(就是原來監視濟南明軍的那個萬人隊)進占了濮陽滑州,以阻擋陳德興自大名南下汴梁。因此分散了兵力,使得陳德興有可能以兩萬八千人擊敗了六萬蒙古軍(還要五千人在監視大名)。
但是軍事上的事情,從來就少有必勝和必敗之役。蒙古合兵一處固然勝算極大。但是陳德興也不是傻瓜,根本不可能用兩萬多人去戰二十萬人……大清河一役,沒準就是十幾萬唐明聯軍大戰蒙元了。
要是那樣,忽必烈一旦兵敗可就連個退路都沒有了!
「難道要退往濮陽去了?」忽必烈抬眼望著西南,往西南三百多里就是濮陽。沿途一馬平川,並無阻擋。濮陽城內還有忽必烈提前部署的五個千人隊。而自濮陽再往西南兩百里。就是大宋故都汴梁城了。到了那裡,就應該能有個重整旗鼓的機會了……
退意已經在忽必烈的腦海中萌生,然後又被他重重壓了下去。現在只是苦戰,勝負還沒有分出,蒙古還有機會。畢竟兵力的絕對優勢還在蒙古一邊。
想到兵力優勢,他又猛然抬頭向南,往濟南城的方向望去!
忽必烈之前或許沒有想到,或許在戰前就已經想到了手握重兵的東唐趙王李彥國。這位屯兵濟南的東唐親王,這個時候正帶著三萬大軍,蹲守在大清河南岸。而他本人正和一位老尼姑一塊兒坐在一座幾丈高的巨大望樓之上,遙望著戰場。
這老尼姑,當然就是東唐太后楊妙真了。
「奶奶。現在是不是要把大軍投入戰場了?」
「倒是時候了,只要把三萬大軍投進去攻打陳德興的後背,吾大唐的大業就能成了!」
李彥國驚了一下,愣愣地看著老尼姑,「奶奶。那如何使得?陳德興若敗了,大唐就要單獨和蒙元戰了。」
老尼姑搖搖頭。道:「蒙古敗了這一陣,怕是很難復起了。我東唐只要善用北地諸侯和南朝諸藩。擊敗蒙古當無大問題!」她看著李彥國,沉聲問,「如何?是不是要干一場大事業?」
「不行。不行,」大唐趙王連連搖頭,「陳德興勇武,身邊還有幾千騎兵沒有投入,皆是生力之軍。孫兒手中只有一千騎兵……便是打敗了陳德興也難阻其逃亡。」
李彥國又不是瞎子,現在戰場上打得如何激烈可是一望便知。也看得出蒙古已經處於下風……他和忽必烈之間也沒有建立聯絡,一旦唐軍渡河,忽必烈豈敢再滯留戰場?一定如風捲殘雲般退去,到時候戰場之上就是兩萬多明軍,靠三萬生力軍就算能打敗他們,也不可能全殲,更別說打死陳德興了。
要是陳德興不死,回到燕雲去重整旗鼓,最多一年就該殺來山東了!
「膽小如鼠!」老尼姑嘆了口氣,道,「你和你爹一樣,都是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罷了,罷了,老身也不操這份閒心了。」
第484章 三帝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