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的街道和海濱都浮動著影迷的聲浪,成群的影迷和遊客嬉笑著、相互招呼著走向電影院和餐館,到處是褒貶電影的聲音,周圍的遊客也會豎起起耳朵傾聽,時不時偷眼看看談興正濃的影迷,這種感覺讓『電影評論者』甚為開心。
影院的聲音比街道上的要『高雅』,因為放映一部電影時,角色總是說著某些甚至大部分觀眾都聽不懂的『外語』,比如漢語、日語、韓語和阿拉伯語,其中傳來的音樂聲也是或古典或現代,既可能是天籟之音,也可能是難以忍受的噪音,而戛納電影節標榜的『電影多樣性』在這些聲音里就可體現出來。
當然,還有一種混合音不可或缺,那就是好萊塢的聲音,在全球化的當今,很難找到沒有好萊塢影片衝擊的電影節。
除了如《狂暴之路》和《無恥混蛋》這樣的參賽片,好萊塢還善於搞首映、展放、回顧、片商見面會等各種活動,鬧到戛納已經把好萊塢影片當作亮點和焦點,各種口音的美式英語迴響在排場大、花費高的巨型廣告四周。
還有就是再標榜高雅和藝術的電影節都不會缺少的叫賣聲,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製作商推銷著各自的產品。
很多沒有入圍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的影片,也會在電影節期間放映。
商業至上的好萊塢也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皮克斯工作室的《飛屋環遊記》和派拉蒙影業的《星際迷航》,幾乎用海報把嘉賓入住的卡爾頓酒店裹了個密不透風。
最為誇張的還是斯皮爾伯格的《丁丁歷險記》,這部影片在戛納的至高點上,豎起了巨幅海報,幾乎在戛納這座小城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
如今的戛納電影節,早就不是以前了,整個世界的電影業都被好萊塢衝擊的七零八落,歐洲早就丟掉了世界電影中心的位置,即便法國人從來都不承認,但戛納電影節越來越難吸引大牌影星卻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這也是他們同意《狂暴之路》成為開幕影片的一個原因。
第二天傍晚時分,本屆電影節的紅地毯儀式正式拉開了大幕,作為評委會主席的伊莎貝爾?於佩爾與其他八名評委會成員,率先出現在了紅地毯上面,而從評委會的成員分布來看,也足以見證如今好萊塢對歐洲電影節的衝擊。
九名評委中,有三人來自好萊塢,分別是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和娜塔莉?波特曼,以及奧斯卡影后希拉蕊?斯旺克。
紅地毯並不長,這裡更適合明星展示風采,評委會的成員例行合影之後,就走上了影節宮的大台階。
如今商業化可以說是侵襲到了電影圈的每個角落,戛納電影節也不例外,比如很多電影節的贊助商可以讓為自己代言的明星走上電影節紅地毯,只是電影節的官方直播和記者的鏡頭,基本都不會在這些人身上停留。
用曾經杜克的話來說,這些人就是來蹭紅地毯的。
明星走紅毯的速度一向很慢,不過相比於那些正式參加電影節的嘉賓,這些蹭紅毯的人速度更慢,而且電影節官方不給鏡頭也無所謂,他們可以自雇攝影師,然後拍下自己走戛納紅毯的鏡頭,發往自己的國家,以此來抬高格調。
畢竟在不知道底細的公眾眼中,能走上戛納的紅地毯是一份地位和格調的象徵。
只是公眾絕對想不到,這些人從頭到尾都是在用自備的陣容,表演一場獨角戲。
而且這些人磨磨蹭蹭的方式,也不受戛納的官方歡迎。
作為開幕影片的劇組,杜克和查理茲?塞隆等人肯定是壓軸出場,等在紅地毯前的帳篷里的時候,杜克就看到,曾經在他生活工作過的那個圈子裡很有名的一個女星,因為是挪的方式在蹭紅地毯,被官方的安保人員數次催促,甚至有要趕人的趨勢……
這本就是一個光怪陸離的圈子,蹭紅毯的人臉皮足夠厚,那些走紅毯的正式嘉賓臉皮同樣很厚。
杜克與查理茲?塞隆聊了幾句,一輛汽車停在了紅毯前,紅地毯上面忽然傳來了巨大的歡呼聲,那位法國男人的摯愛蘇菲?瑪索,走上了紅地毯。
接著,發生了讓所有人驚訝的一幕。
這位法國女星穿了一件雙肩深v吊帶晚禮裙,走到紅地毯中段的時候,或許是有心,也或許
第七百一十七章 戛納紅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