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友誼計劃!

    「你是說,咱們直接跟那個在基輔的商人合作,通過公開合法的方式,僱傭那邊正為生計發愁的研究人員?」

之前一直沉默著的懷國莫眼神一亮,顯然來了興趣:

「這個思路,過去倒是沒有試過……」

他說的沒有試過,指的當然是沒試過常浩南提出的方式,而不是沒試過從那邊挖人。

實際上,在1991年聯盟剛解體的時候,就有人意識到了那些蘇聯專家的寶貴价值,並提出了一個系統性的人才引進計劃。

只不過,一來那個時候大家幹這種事情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只能採用廣撒網的辦法碰運氣,二來90年代初那功夫華夏自己這邊的情況也沒什麼吸引力,生活條件差還是其次,主要是國內根本沒有那麼多項目和企業能把這批人給接下來,所以雖然努力對了方向,但最後真正落實的情況卻比較一般。

到97年這會,實際上已經有點錯過最佳的時間窗口了。

至少從大毛那邊挖人的可能性已經接近於零——要走的早就已經去了美國或者德國,而剩下那些在90年代初都選擇留下的,這功夫也基本不可能再改主意。

不僅如此,大毛自己都已經開始利用過去幾十年的習慣,以及相似的文化從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反向挖人。

好在眼下華夏這邊的情況無論是比90年代初,還是比前世都好了太多,至少可以保證不管弄回來什麼樣的人才,都有能讓別人發揮出來的地方。

最多就是不完全對口罷了。

比如過去造航母的,現在可能得先造上幾年護衛艦……

但總比繼續在二毛那邊呆著強吧。

果然,張東旭也說起了90年代初的事情:

「如果這樣的話,那還是要吸取以前的教訓,前些年上面也試著這麼幹過,但是一方面,那時候咱們國家本身的吸引力不行,另一方面麼……其實在操作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


眾人的注意力頓時被他吸引了過去。

常浩南對於當年那次引進的情況,都是重生之前從幾個科研院所的單位檔案,或者地方志裡面看到的隻言片語,並不清楚太多細節。

他只知道後來大規模在華夏生活和工作的二毛專家,基本都是進入新世紀之後引進的第二批人才,但中間這些年發生了什麼,相關記錄基本一片空白。

至於在場下的人,大部分在那個時候都還是處一級的年輕幹部。

處級放在外面確實級別不低,但因為部委幾乎沒有科室,實際上就是最基層的小部門負責人,知情範圍相當有限。

後來雖然級別上來了,但誰也不可能沒事閒的跑到檔案館翻好幾年前的故紙堆,所以也都沒機會接觸到這些內容。

現在張東旭這麼一說,大家竟然都有點聽那種《xx秘史》的好奇感。

八卦這種事情,沒有人能拒絕的。

甚至包括丁高恆。

他在國防科工委當了十年主任,雖然扛著軍銜,但其實對於本單位以外的事情並不很清楚。

「我那時候正好在電子工業部工作,負責對接過一批白俄羅斯的來華專家,大概二十來個人,當時為了降低敏感程度,第一批引進的都是不涉及軍工領域的人員,所以這件事在科工委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

張東旭的經歷說起來也是相當奇特,他曾經擔任過電子工業總公司總經理,跟丁高恆算是平級,但因為這個時候電子工業部還沒有撤銷,導致兩個單位的功能和定位完全重合,後來電子工業總公司被降級最後乾脆摘牌,他這個總經理實在沒地方去,就被放到科工委當副主任。

也是出自這個原因,他很多時候會有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除了領導班子會議之外也不怎麼主動發言,只不過這一次罕見地開了口:

「92到93年陸續來國內的總共可能有個一百多人,但最後基本都沒留下,當然也包括我對接的那些,後來我總結,一個是兩邊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大,短時間來華工作和長時間在華生活畢竟是兩回事,不少人剛開始還能接受,時間長了就很難適應。」

「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

說到這裡,張東旭調整了一下坐姿,語氣也變得嚴肅起來:

「我們內部有些人,在思想上面很不可靠,三句話離不開稱讚西方,凡事必談美國如何如何、歐洲如何如何,簡直是笑話,人家要是相信這個,何必不去美國不去歐洲,偏偏選擇



  
十月廿二推薦:  
隨機推薦:  重啟全盛時代  神級插班生  與妖怪的二三事  重生1990之隱形富豪  四重分裂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360搜"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