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章惇的計劃,哲宗只能選擇自己最信任的人去執行,將全過程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裡才會安心,統帥大軍的平叛將領更是重中之重,既要知兵,又要忠心不二。
在哲宗心目中,最忠心的莫過於身價性命都在自己掌控中的宦官,而且宦官有個好處,沒有子嗣,只追求當下,不注重未來,不會背叛自己。
李憲便是哲宗皇帝心目中那個既忠心又知兵的人選,可惜李憲此時已死,不過李憲有個義子此時還在宮中,此人曾追隨李憲去過西北,李憲生前也曾在哲宗皇帝面前提過好幾次,這個義子不但有萬夫不擋之勇,而且為人忠厚老實,性情乖巧,得自己傾囊相授。
哲宗皇帝記得李憲的這個義子好像叫童貫,此刻就在宮裡,於是決定把童貫叫來詢問一下。
李憲自從高太后臨朝聽政後便受到了打壓,童貫的日子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終於等到高太后去了,親政的哲宗皇帝秉著凡是高太后不喜歡的我都喜歡原則,已經死去的李憲也被追贈為武泰軍節度使,賜其諡號為「敏恪」。至紹聖四年(1097年),改諡「忠敏」。童貫這個李憲的義子在宮裡的處境才得到了一絲改善。
如今童貫聽到皇帝召見,這份激動也就可想而知了。
面對哲宗皇帝的不恥下問,童貫感激地淚流涕下,皇帝這是把自己當成了心腹啊!
童貫收拾心情侃侃而談,兵法有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屆時只需在提前在叛軍中安插內應,引導叛軍的動向,配合平叛大軍行動,豈有不勝之理?若是官家派臣領兵,臣敢立下軍令狀,半年平叛,多出一天,官家砍了臣的腦袋!
至此,哲宗皇帝方才明白章惇的一片苦心,這哪裡是叛軍啊,分明就是遞給皇帝的一把刀,許多不方便的事都能借著叛軍這把刀把事給幹了,平叛之後,這些人還得感恩!這事只能意會不可明說。
將童貫打發走了之後,哲宗皇帝陷入了沉思。
章惇的計劃很好,就是對東南的百姓太殘忍了,一旦實施,東南必將血流成河,生靈塗炭!東南的百姓何錯之有?
哲宗皇帝覺得自己一定要慎重再慎重,於是這件事就拖了下來,不過這份計劃本來就是個漫長的過程,至少需要五年十年的時間,多考慮幾天也算不得什麼。
計劃拖得起,可是哲宗皇帝的身體拖不起了。
哲宗皇帝少年時便有咯血等宿疾,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趙煦寵愛的賢妃劉氏(即昭懷皇后)生下一個兒子趙茂,哲宗大喜,不顧阻力,封劉氏為皇后。九月二十五日,趙茂夭折,趙煦悲痛不已,輟朝三日。四天之後,劉氏的小女兒揚國公主也暴病死去,宋哲宗又為之輟朝三日。這些事對趙煦造成不小的打擊,加重了他的病情。
哲宗皇帝覺得萬一計劃實施到關鍵的時候,而自己的身體出了狀況,很有可能弄巧成拙,還是等自己的身子調理得好點再說吧。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皇帝開始病重,無法上朝。同月十二日(2月23日),趙哲宗皇帝在福寧殿崩逝,年僅二十五歲。
哲宗皇帝一死,章惇又因為在擁立問題上被向老太后擺了一道,在趙佶繼位後,便被排擠出了京城,這份計劃自然也就無人再提了。
有一個人不甘心啊,非常的不甘心啊,此人就是童貫。
童貫早就將這份計劃視為是自己飛黃騰達的起點,哲宗皇帝都向自己詢問了,那麼那個統帥大軍平叛之人還用說嗎?非自己莫屬!
如今隨著哲宗皇帝的突然去世,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童貫豈能甘心!
童貫是個做大事的人,豈會如此輕易放棄,於是借著宮裡的方便,搭上了趙佶身邊的紅人高俅。
要說這高俅啊,原本是個破落戶,因為踢得一手好球,被當時還是端王的趙佶相中,成為了端王府的幫閒,深受端王器重。
如今端王趙佶繼位大統,高俅也就跟著水漲船高,但是本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