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沒有人吸菸,這在城北區黨校的歷史上還是首次,所有人都在認真傾聽崔大姐講課。鄧華軍姿站在講台旁邊,犀利的 眼神看向在場的每一個人,第一堂課決不允許有任何意外發生,只是情況出乎意料的好。
崔大姐嘆口氣:「這個世界講究的是實力,一旦落後就要挨打,從1840年到1945年,有多少個外國軍隊踏上華夏國土。歷史大家比我清楚,這裡不想追溯,還是講講現在的經濟社會。提起商品經濟社會,別的不說,就連戰敗國小日本都重新站起來,在經濟上超越了我們,我想是不是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對於被奴役的歷史,江濱市幹部群眾比華夏其它地方的人要有更深的感觸,從《尼布楚條約》以後,華夏諸多的喪權辱國條約,倒有一多半和興安省有關,特別是割讓國土給貪得無厭的沙皇俄國。
僅僅從江濱市遍布全市的各式各樣異域建築風格,就可以想像得出當年外國人在這裡是何等的風光。那些建築幾乎占據最好地段,使用最為奢華的原材料,訴說著一段段屈辱的過去。
「一直有人讓我出來講課,之所以來城北區不是因為別的,而是鄧華同志的一番話打動了我。」崔大姐喝一口茶繼續道,「他說爭取民族解放是我們那一代人的事情,建設新華夏,讓華夏民族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這一代的事情。很多年了,沒有聽到過如此鏗鏘有力的聲音,華夏不缺仁義禮智信的幹部,缺少的是敢沖敢闖敢作敢當的領導人。」
誰也沒想到崔大姐對小鄧同志的評價如此高,很多人的目光看向鄧副書記,鄧華表面上不說話,心裡暗暗叫苦。老太太就算生氣自己折騰她,也不至於如此泡製自己吧。剛剛這話要是傳出去,可是要了老命啊。
崔大姐似乎不知道自己給鄧某人帶來多大-麻煩:「一部世界史就是弱肉強食的歷史,一個民族落後就要挨打。和強盜講仁義禮智信沒有用,當年我們不是靠儒家文化打敗侵略者,靠的是人民戰爭的強大力量。今天的華夏,處在一個三岔路口,我們將何去何從。是甘於落後等待一百五十年前的歷史重演,還是奮起直追超越西方列強。這個命題應該是你們這一代做出回答。」
全場響起熱烈掌聲,老太太不愧是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講課都帶著火藥味。鄧某人看著台下三分之一以上興奮的表情,他的心情相當好,只要這三分之一的幹部激發出鬥志,對於城北區來說就是一件大好事。
城北區落後太久,以至於幹部群眾都已經成為習慣,根本沒有想過超越和奮起。老太太顯然看到了癥結所在,城北區不缺人才,也不缺政策,最缺乏的恰恰是鬥志。
「大家的掌聲,是不是算作是對老太太的承諾。」老人家笑道,又是一陣掌聲,「第一次見到鄧華同志,是和幾位老同志來城北區找麻煩的,說實話之前的城北區讓我們失望了,或者說讓我們大家失望了。」
課堂的氣氛有點壓抑,老人家沒說錯,不管是不是安於貧困,不管是不是已經麻木,之前城北區的表現的確讓人失望。不管是經濟建設成就還是政治上的氛圍,都讓人感覺到失望,深深的失望。
「改革開放馬上二十年,城北區的變化有多大。」老太太一臉蕭索,「我一直住在城北區,有老戰友邀請我去燕京市居住,我沒有,為什麼。我想看著城北區崛起,我想看著城北區改變。可是十八年,改革開放十八年後的 城北區,居然依舊落後如斯,我不知道能不能看見城北區經濟大發展的那一天。」
老太太的 話像是一根刺,深深扎進在場每一位有良知的幹部心中,老太太已經八十多歲,還有幾個十八年。老人家為了看到城北區的崛起,居然放棄進京享受的機會,著實打動所有人的心。
崔大姐並不是城北區土著,老太太和城北區結下情緣還是建國後的 事情,老人家是江濱市第一批市委領導。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只是想要看著城北區崛起而放棄了太多,鄧華忽然發現,崔大姐和楊辰東書記是那樣的相像。
相當一部份幹部還是有羞恥心的,老人家的話讓很多人臉紅,難道說城北區真的沒有機會。不是。一樣的條件一樣的人,為什麼鄧某人短短半年創造出一系列的成就。
崔大姐嘆口氣:「本來老太太已經絕望了,以為在去見老戰友之前,已經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