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挑事?包括之前參劾之厚的奏疏,朝中多少人拍手稱快?若朝中文武都對一個人有意見,難道你覺得這個人完全沒有問題?」
「這……」
梁儲發現何鑒的態度比之以前變化不小,不再是一個純粹的中立派,更傾向於已加入倒沈溪的派系中。
何鑒又道:「今時不同往日,之厚不再是當初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一舉一動都受世人矚目,自古以來能人異士頻出,但能得善終者有多少?槍打出林鳥,這道理是沈之厚不懂,還是你梁叔厚不懂?」
這下樑儲無言以對,他心裡有些懊惱,覺得此行是自討苦吃,純碎是來找罵的。
何鑒一擺手:「這件事你莫要插手了,介夫做什麼我不想干涉,本身也無從干涉,若之厚心存芥蒂,那就由得他。反正於喬回京前會先去居庸關,會面後老少二人有什麼不能坦誠的?到底朝中官員怎麼看待之厚,於喬回京後不就自然揭曉了嗎?你若覺得太后對介夫器重太過,等於喬回來一切便會清零!」
梁儲苦笑不已。
他聽出何鑒言辭間潛在的意思,心想:「何尚書以為我因介夫被太后器重而耿耿於懷,想找機會打壓介夫,但我哪裡有這個意思?」
梁儲點了點頭:「何閣老提醒的是,在下不會再多問了。」
說話時梁儲非常失望,心中充斥著一種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無奈,面前似乎滿是艱難險阻,讓他倍感無力。
何鑒再度提醒:「叔厚,這件事咱們真的不適合插手,晏子曾云:見善必通,不私其利,慶善而不有其名。稱身居位,不為苟進;稱事授祿不為苟得。體貴側賤,不逆其倫;居賢不肖,不亂其序。肥利之地,不為私邑;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故介夫與之厚之爭,無關道義或禮法,切記切記!」
……
……
梁儲本來有為沈溪出頭的打算,但在跟何鑒見過面後,改變了想法,決定先靜觀其變再說。跟他一樣不理解,甚至對楊廷和產生一定顧慮的人,除了梁儲外,還有作為當事者的楊一清。
楊一清這邊跟楊廷和見面後,才知道自己被太后臨時委以重任,領兵去山西平亂,同時身背保護皇帝之責。
「……應寧兄,你應能理解太后苦心,到地方後應以平叛為輔,勸說陛下回朝為主,只有陛下回到朝堂才是正理。之厚那邊無論對你發出如何指令,你都不能有絲毫動搖,你此番乃是為陛下安危而去,朝廷上下所有人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你身上……」
楊廷和說話言辭懇切,態度真誠,完全就是站在皇室角度看待問題。
楊一清卻覺得自己被張太后和楊廷和當槍使,本來他跟沈溪間沒什麼矛盾,轉眼就要鬧翻。
楊廷和跟楊一清到底誰的能力更強,這是個難以探討明白的問題。
楊廷和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處理朝政,還有對一些軍略政略的把控上,屬於學術派的代表人物。
而楊一清則屬於實幹派的俊傑,楊一清跟沈溪一樣,都長期在地方任職,然後因為功勞和獲得皇帝、重臣的欣賞而提拔,尤其在三邊之地的功勞,雖然沒辦法跟沈溪媲美,但治理一方也算有很大的建樹。
所以楊廷和想收買利用楊一清幫他做事非常困難,因為楊一清比他更加老成持重。
一個年輕人仗著自己內閣大學士的身份,以及張太后的信任,公然利用當朝戶部尚書,實施他的一系列陰謀詭計,這件事本身就不那麼合適。
楊一清雖然心裡卻不爽,卻不會跟楊廷和翻臉,因為有太后懿旨,他必須領受,但在受命後第一件事就是給謝遷寫信。
這封信不是送到宣府,而是直接送往居庸關,甚至沒有避諱沈溪,他知道謝遷在接下來兩三天時間內便會抵達長城內關。
……
……
京城內,有一部分人對沈溪的遭遇幸災樂禍,其中就包括外戚張氏兄弟。
得知張太后不但派人接管沈溪軍權,還派出楊一清跟朱暉去山西平亂,張鶴齡和張延齡很高興。
張鶴齡一改以往沉穩內斂故作深沉的模樣,在弟弟面前表露出一種寬慰的姿態。
「…
第2303章 第二三〇四章 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