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玉娘的提醒非常有必要,可沈溪早就明白這個時期的葡萄牙人是什麼德行,他不會真把自己當成什麼****上國使節,以他正六品的官秩,沒有王命旗牌在身,只有個奉皇命辦差的身份,地方官是否買賬另說。
而且謝遷也特別予以說明,除了討要貢品,別的事不許干涉,意思就是,即便佛郞機人耍賴要動武,那也是地方衙門的事,輪不到他這個翰林官做主。
從道理上來說,皇帝和謝遷的決定是正確的,若真給了沈溪太大的權力,若遇到戰事的話,地方官肯定會把責任往沈溪身上推,讓沈溪出來頂缸,以沈溪十三歲之齡能有何作為?
到時候討不來貢品事小,因此而令大明朝軍隊吃敗仗、朝廷威信受損,沈溪幾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以此來說,謝遷其實是在幫他。
沈溪道:「玉娘提醒的是,我聽說佛郞機人在西洋一代,以武力征服不少小國,此番前來華夏,並非為誠心納貢以求貿易,而是想藉機刺探我大明國情,以備對我大明用兵。」
玉娘驚訝地問道:「沈大人從何而知?」
就許你道聽途說,不讓我揣度下現在的狀況?我這還真不是憑空臆測,只是說出個事實而已,歷史上若非葡萄牙人多番試探後發覺大明遠超他們的想像,直接動武也不是不可能!
但若說兩國發生戰爭,沈溪倒不是特別害怕,因為他知道以目前葡萄牙人的那些個帆船,想漂洋過海到大明國土,中途至少需要一兩年,這種遠距離的戰爭葡萄牙人根本就消耗不起。
最多將葡萄牙航海家當成一群海盜或者倭寇便可,反正東南沿海並不缺這類人。
「在下偶有聽聞。」沈溪回道。
玉娘含笑望著沈溪,好似在說,這些事連我們都無法探知,你不過十三歲的少年,走的地方不多,怎會知道得如此詳盡?
沈溪本想問問玉娘關於劉大夏指示的問題,又知道玉娘必會三緘其口,乾脆也不勉強,反正知道玉娘陪他一起去沒好事就對了。
……
……
兩天後就要離京,沈溪需要準備的不少,主要是把自己的家當帶上。
由於攜帶不便,手頭的銀子中,有大半讓沈溪放進了後院庫房旁的銀窖里,這銀窖只有謝韻兒知道具體位置,有機關保護,同時還有種種偽裝,倒是不怕招人惦記。
此番沈溪只帶了三百餘兩銀子上路,然後便是書籍。
到京城一趟,沈溪撰寫了《閱微草堂筆記》,印製出來後得到了幾本樣本。此外,沈溪自己買了一些書,蘇通和一些友人贈送了些,謝遷、張鶴齡、皇后又分別賞賜了些,原本覺得不多,可全部歸置起來,竟然裝了口大木箱。
「狀元大人,您看這麼多書,不妨留在京城,反正您又不是不回來了。」宋小城笑著向沈溪建議。
沈溪搖了搖頭,書一定要帶,因為他想把這些書送給謝鐸。
年初朝廷就徵召謝鐸為國子監北監祭酒,結果謝鐸跟歷史上記錄的一樣,多番推辭掉朝廷的任命,到如今還滯留江南不履任。
怎麼說沈溪到京城考試前,謝鐸親自予以接見,還對他一番殷殷囑託,現在他考中狀元,當然要投桃報李。
沈溪手上的書雖算不得珍貴,但也有幾本在他看來極為罕見,尤其是張皇后送的幾本,沈溪逛了那麼多書店,從未見過,看紙張及樣式,估計是宮內漢經廠印製的,送給謝鐸這樣的藏書家收藏,豈非美事一樁?
退一步講,就算別的書謝鐸看不上眼,沈溪自認自己編寫的《閱微草堂筆記》還算是比較獨特,想那紀昀一代名儒,所寫東西集故事性和文學性於一體,他相信謝鐸一定能接受他的好意。
沈溪道:「做學問之人,書是命根子,你的意思是讓我把命根子留在京城?」
宋小城訕訕一笑:「狀元大人這比喻可不太恰當,您的命根子……對,就是您的命根子,小的就算是背,也給您背回汀州去。」
「不用到汀州,這些書我並未打算帶回家,送去應天府便可……不過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那些市面上的大路貨,乾脆還是不帶了……」
隨後沈溪又整理了下書箱,把一些科舉應試的時文集以及四書五經除去,果然減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