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通將他打聽到的消息告知沈溪,這屆會試的參加人數大約是三千五百人左右,最後擬定錄取人數為三百人。
在明初,會試錄取人數並無定數,最少一次錄取三十二人,最多則錄取四百七十二人。具體數字,由吏部奏請酌情定奪,到成化十一年,才確定下來每屆會試錄取三百人的定規。但也可在三百的數量上,恩詔增廣五十人或一百人,但並非恆制。
近百分之十的錄取率,看起來很高,但卻受限於地域劃分。
在明初南北榜案發生之後,朝廷對於科舉取士,一般是根據地域來進行錄取。
到了仁宗洪熙元年,在大學士楊士奇的建議下,朝廷正式定下南北卷制度,南卷取士十分之六,北卷取士十分之四。
等到了宣宗登基後的宣德二年,朝廷又在南北之間增加了「中卷」,主要是將一些不太好劃分南北的地域隔出來,南卷和北卷各讓百分之五與中卷。
最後三卷劃分為:北卷百分之三十五,中卷百分之十,南卷百分之五十五。
沈溪在這次會試中,競爭對手就是所有南卷的考生,雖然南卷在總錄取中占據五成五的份額,可在會試中,南方考生卻占了總考生人數的七成左右。尤其是江南士子,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全國最高的。
北方一直在科舉方面有劣勢,就算錄取比例只有三成五,也是對北方舉人的一種極大的保護性措施。
因為單從才學文章論,北方能中進士之人寥寥無幾。
連劃分考生號舍時,南卷的考生也被劃分到相鄰區域去,等考試結束收卷後,南卷、中卷和北卷會單獨分開,從中選拔進士。
若會試中榜,到了殿試的時候,就沒有地域的區別了。
「沈老弟,你沒出來,不知道這幾天城裡鬧得沸沸揚揚,說是考題泄露了,也不知是真是假各種傳說五花八門,私下傳播的題目也是各種各樣,分辨不清真偽,我都整理出來了,你先拿去看看,能否派上用場。」
蘇通說著就要把他這幾天整理出來的「鬻題」交給沈溪看。
沈溪卻直接將寫著題目的紙送回去,搖頭道:「這種事情多是無中生有,即便是真的,我等也該靠自己的實力上榜才是。」
蘇通用驚訝的目光打量沈溪,不可思議地問道:「這話怎麼說的?有考題泄露出來,旁人都知曉,我等卻不知,這是否太不公平?」
沈溪搖搖頭,這天下就沒完全公平的事!
這次會試是否真的有鬻題的情況出現,沈溪不得而知,但他很清楚這屆會試鬻題案肯定已經在暗中醞釀了,唐伯虎、徐經、程敏政這些人,很可能將牽扯進這案子中。
唯一的變數,大概就是他沈溪的橫空出世,就看他帶來的蝴蝶效應,能否間接影響到這案子。
沈溪不想跟蘇通探討關於鬻題的任何事情,這對他而言是禁忌。
因為外間有人開始傳說,他沈溪很可能暗中賄賂了程敏政,主要因為,他這幾天風頭太盛。
十三歲的解元公,本來就很惹眼了,偏偏還把應天府解元、大名鼎鼎的唐伯虎給比了下去,這年頭士子說話根本就不用講證據,子虛烏有的事都能說得跟真的一樣,至於沈溪有沒有去見程敏政,似乎並不重要。
二月初七,弘治皇帝正式下旨,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程敏政主持會試考試。
二人同為主考官,同時任命同考官二十人一直要到清朝,才定下十八同考官,十八房的規矩。
哪個考生出自哪一房,那房主就是考生的恩師。
二月初八上午,弘治皇帝欽命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釋奠孔子先師。
這是禮部會試的必要流程,等釋奠結束,禮部會試等於是正式開始,國子監貢院打開,開始接受考生入場。
沈溪進過國子監,之前還在裡面住了十天,對裡面的環境大致了解。
而會試的考試方法跟內容又跟鄉試如出一轍,就算他是第一次參加禮部會試,也能做到鎮定自若,因為相比別人而言,他年紀有資本,這次考試不必強求一定能考出什麼結果來。
在等待進場時,外面等候的考生議論紛紛,都在說